close

市場的確在改變,時間差不多是在金融風暴的最谷底左右。

第一. 期貨三大法人中的外資,悄悄改為「外資及陸資」,操作手法變狠。自營商被痛宰幾次之後,很明顯的保守許多。
第二. 期交稅大降,交易成本大減,成交量大增。
第三. 期交所更新系統,交易頻率增加數倍。
第四. 權證的發行量大增,券商造市自動掛單造成大盤的委買張數扭曲。
第五. 程式交易興起。

以上的種種似乎讓盤勢比以前更加上沖下洗。停損愈來愈容易被打到。

過去的規則並不適用未來。極長線的交易邏輯可能影響不大。但短線可能就會紛紛失效。

這衍生了一個大問題:

一個看似最佳化的迷思,但跟最佳化無關。

我們一直不斷的被教育:「不能最佳化,不能最佳化。但這並不意味著當你意識到市場改變時還要死守原來的參數和邏輯。」

之前有人問:什麼時候該把一個程式停損?

不是從損益來看,而是從邏輯去思考,邏輯不對了就應該改。邏輯指的是過去我在市場中賺錢的理由消失了。很多是跟市場成熟度有關的。例如:市場愈成熟,來回掃單的機會就會增加。例如:選擇權市場,一開始散戶多,都亂買,獲利機會就多,後來散戶死光了,要和法人對戰,套利機會就極少。

參與者改變,市場就會改變。
..... ......

如果因為損益而不得不停止程式,那必然是用了太大槓桿和沒有做投資組合。

回到參數的可錯性:

舉個例子來說,設定停損之後做回測,你會發現,獲利增加了。道理很簡單,因為你把幾筆最大的損失限制住了。於是我們可能會把停損設在獲利最大的那個點。於是波段單的停損只設定0.5%。

但用常識來考慮,7500點的0.5%是35點,以長線來說,也太容易掃到了吧?

常識比較重要。

最重要的是,還是要從圖形去觀察進出場點位到底合不合理。而不是只從損益表和績效曲線來判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法意PHIGROUP 的頭像
    法意PHIGROUP

    法意PHIGROUP

    法意PHI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