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學人》封面故事認為,德國需要改革的原因不只是為自身,而且也為他人。世界各地通常將歐洲視為經濟僵化的大陸,依賴福利的民眾不願工作太多,其工業基礎陳舊和能力持續下降。相應機制讓歐洲前景暗淡。正如本刊本期特別報告所顯示的那樣,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的成功卻反應了完全不同的事實。



  德國10年前還是位病夫,一直受到緩慢增長和高失業率的拖累,加工業在絕望中外遷尋找低成本之地。但德國儘管現在也身處衰退,但其失業率仍低於5年前。德國的出口近期雖讓位於世界最大出口國中國,但其出口實力仍毫髮無損。德國今年經常帳盈餘占GDP比重也超過中國。

  然而,歐洲其他各國對德國這個歐洲地理和政治中心的強勁經濟有著許多要說。德國的成功確實給鄰國造成了許多麻煩,這也是雙方需認真面對的問題。

  德國令人印象深刻的靈活性是傳統和新型優點結合的結果。傳統上以多數意見主導的管理體系有助於讓工會在企業成本需要下調時進行合作。

  同時,經濟政策也轉向新式和自由化方向。施羅德政府2003-2004年間引入了對勞動力市場和福利體系的改革。因受這些因素刺激和歐洲單一貨幣體系的競爭壓力,德國工商業毫不手軟地將實際工資水準壓下來。德國2000-08年間的單位勞動成本年均下降1.4%,而美國僅為0.7%,法英兩國確分別上漲0.8%和0.9%。德國去年雖也遭到衰退沉重打擊,但經濟仍遠好於10年前的形勢。這是法國和南歐各國根本無法相比的。

  德國對其控制成本和保持出口的能力感到自豪。但它應意識到其成功部份是以犧牲鄰國利益為代價的。德國人更願意相信他們10年因放棄所熱愛的馬克而做出了巨大犧牲,但他們從歐元上的獲益實際上超出任何人。幾乎近半數的德國出口都在歐元區各國,而這些國家再也無法通過貨幣貶值方式來面對德國的競爭。

  當盎格魯撒克遜各國在各地開支時,德國人卻保持著儲蓄。其國內投資並未保持同步增長。與國人不願意開支和投資相結合的德國出口實力導致國家出現巨額貿易順差。這些過度儲蓄卻又被引導至海外,常常是進入美國的次級貸款資產,或是投向希臘等各政府債券。雖然說讓開支謹慎的德國對希臘的揮霍和西班牙的波動產泡沫負責未免過於荒唐,但事實是,在一個單一貨幣地區,有習慣性盈餘的國家就會有習慣性赤字的國家相匹配。

  無論是赤字還是盈餘,不平衡問題決不能永遠下去。曾避諱談論的挽救希臘的問題現正在德國內討論,一些政府高官甚至談論設立歐洲貨幣基金組織(EuropeanMonetary Fund)的想法。但德國應以降低儲蓄,增加消費和投資方式尋求調整的話題似乎對默克爾政府仍是對牛彈琴。

  雖然可以肯定地講德國的鄰國需進行更多改革,但德國也需要進一步提升自身的自由化程度。其監管體系令人窒息,就業保護過於剛性,醫保、福利和教育體系仍需更深層改革。此外,德國服務業處於未開發階段。例如,婦女不能全職工作的部份原因是缺少照顧兒童這樣的支撐服務業。

  德國結構性改革的勇敢計畫會對提高消費和投資有很大作用,它隨之也會提高德國微弱和搖擺不定的GDP增長。在不會傷及公共財政情形下,德國也能執行推動增長的減稅措施。若德國能看得更遠些,這樣做是在提高自身更廣的利益,因它有益於德國消費者和有助於其深度依賴的歐元區。如同歐盟本身一樣,歐洲單一貨幣應歸功於以往的德國領導層。當缺少如此領導魄力時,無論歐元還是歐盟都將遭受挫折,而德國是其中的最大輸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法意PHI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