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E2實施滿一年 美國是否已經復甦
最近的新聞話題都集中關心歐洲債務問題,目前看來歐洲經濟發展速度趨緩是必然發生,但是美國有沒有辦法快速頂起歐洲這一塊缺額,讓世界經濟發展不至於過度緩慢呢?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去年的這個時候,2010年11月4日Fed開啟了第二次量化寬鬆,讓世界股市幾乎都再創高峰-直到今年五月為止。

我們用簡單幾個圖表與數字讓大家瞭解一下,究竟美國與歐洲的差異點在何處,而未來美國的投資機會是不是再度出現呢?

首先必須先分出美國與歐洲對於通膨問題的一個主要分歧,對歐洲來說救市需要大筆鈔票,若不顧一切印鈔票壓抑歐債爆發會導致嚴重通膨,而通膨後果難以預料。對美國來說,通膨不是大問題,最大問題是民眾沒錢消費,只要民眾就業以及投資,當經濟發展快速時才需要考慮通膨問題。

美國的作法
當思考點不同時,得出的解答自然會不同,因此當美國經濟發展緩慢時,Fed主席Bernanke才會丟出QE2以及OT2,原因無他,只要經濟順利運轉後再升息收回多於貨幣即可。

我先用圖一解釋QE2與OT2的操作方式,圖中有四條線,藍色的線是2010年11月3日也就是QE2實施之前的美國國債殖利率曲線,上方的是名目殖利率,而下方的是實質殖利率。綠色的線是2011年11月10日的美國國債殖利率曲線,同樣上方的是名目殖利率,而下方的是實質殖利率。

從上方兩條殖利率曲線很簡單可以得知QE2與OT2確實有達到Bernanke想壓抑殖利率曲線以逼出資金投入市場的目標。但是更重要的是下方兩條實質殖利率曲線,若扣掉通膨之後,很明顯的影響最大的會是7~10年期的公債,其實質殖利率由正轉負,幾乎失去了其投資價值,因此資金會從其中釋放以追求更佳收益。


 
因此我們可以見到美國的GDP規模、就業數據與股市皆優於去年同期的表現。但是真的值得嗎?我將這段時間以來的重要數據整理成表一,大家可以發現一件特別的事情。


 

在這些重要的經濟數字中,成長幅度最高的是美國政府的公債總額,而成長最低的是非農就業人數,相較之下失業率雖然以較快幅度下跌,但這就表示實際上是較多民眾失去了求職的意願。(在美國,不想找工作的人並不算失業,所以實際上失業率絕不只9%)

為了要了解美國的成長是否可以持續,我將促進這些經濟發展而多增加的債務成本回推成為了表二。

 
我必須要說,為了經濟發展所付出的成本還真高。當然這樣的計算方法可以說並不是考慮的很周全,但是這實在也太不像樣。

美國原本打的如意算盤是趁低利率多發債加上隨著景氣復甦可以逐步將當初次貸時收入的有毒資產售出,但是想不到付出了國債被降評的代價只換得如此微小的成果,現在又面對縮減赤字與歐洲經濟疲弱的打擊,未來美國政府還有辦法端上什麼新菜,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歐美經濟角力比一比,看誰先倒?

歐債問題之所以從2009年底燒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完整的解決辦法,最簡單又明顯的問題就在於歐元區的各國領袖並沒有真正的決心與共識拿出魄力來承擔這些問題,處理南歐的積弱不振本來確實就不是德法兩國的義務,但是想要得到好處甚至稱霸的國家這時候必須站出來。

從希臘延伸到義大利的債務問題在換了總理後會不會越來越糟,現在還不得而知,但是各國主權債務的破產很可能會引發歐元區的金融危機,如果ECB克服技術上的問題一如2008的Fed吃下所有有毒資產或是德國能跟各國達成協議後替危機國家債務做擔保(也要德國人想要),歐債問題可以短期被壓下的。

目前歐債問題處理辦法是鎖定EFSF槓桿化以及SPIV(就是另外包裝歐債)雙管齊下,如果可以就此打住是好事情,否則ECB與德國插手的最後時機可能就過了。

這次的歐債問題很容易看出美國不願意或不能插手,美國必定想要趁歐洲不穩得到好處,所以在撐著經濟與股市,圖的就是信心不能散去。歐洲也知道美國虎視眈眈,知道一旦要依靠美國挽救就會付出代價,也死撐著不要崩潰。

最好的情況是兩邊都撐過去了,世界還是一樣的美好,空氣還是一樣的清新,如果不是,現在就要加緊布局,看得懂的搶位置,看不懂得先退場,安全第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法意PHI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