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年9月,於匹茲堡舉行的G20峰會後的公報以"常態(normalcy)"一詞來描述世界經濟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歷經去年經濟危機的折磨,人們渴望穩定和對未來的可預判,簡言之,人們渴望經濟步入常態。但是,人們隨之會提出的問題是,現在境況距”常態”有多遠,在遭受大蕭條以來最大金融危機重創後,一個"常態"的經濟會是怎樣的。

  從近期股市表現,或從短期預測看,人們可能感到滿足。世界上一些最大經濟體的產出已停止收縮。IMF甚至在其最新預測中估計明年全球經濟增長3.1%,比其4月預測的增長高出1.2百分點。全球股市自跌入低谷以來已反彈64%,跌入冰點的企業融資現已快速溶解。持熊市觀點人士也不得不再次為自己的觀點給出合理解釋。

  然而,通過深層觀察人們會感到警覺。整個形勢似乎轉向增長,但世界經濟仍遠未恢復至"常態"。失業率還在上升,大多數加工業產能仍處於閒置。今日的許多增長點都是短暫和不穩定的。整個全球開支都是由政府大規模開支推動的,而不是靠企業活力和生機。

  大規模財政和貨幣刺激政策雖起到減輕對住房所有者和銀行資產負債的打擊力度,但基礎威脅並未消除。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前有泡沫的經濟體,住房所有者的債務高的令人擔憂,銀行也需要大規模補充資本金。這意味著消費開支仍將在低位徘徊,資本的成本仍高於危機之前。世界經濟可能出現若干季度的增長,但絕無法回到如果危機不發生前的位置。

  然而,"新常態"前景至少依賴於兩個可能性。其一是在尚未完全收復失地之前,世界經濟大概能恢復到危機發生前的增長速度。這是IMF認為在大多數危機後會出現的情形。其二是更令人感到壓抑的可能性,即投資、就業和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都較前更差情形下,經濟長期穩定在低速增長。

  如世界銀行對全球經濟的特別報告所指出的那樣,兩者情形的後果差距是巨大的。對經濟增長潛力的長久損害會導致收入緩慢增長和預期下降。所有這些都是政策制定者們必須避免的。為達此目的,他們必須擺脫一些模糊不清的行動,即在不傷害公共財政情況下大力支持需求;在不妨礙員工從傳統向新興行業轉移前提下,控制失業水準;更重要的是培育創新和貿易這兩項最終帶動增長的動力。

  大力支持需求是最緊迫的工作。最明顯的是全球開支必須重新平衡。債務深重的美國消費者必須有所收斂,而節儉型國家應加大開支和減少儲蓄。對中國而言,這意味著貨幣匯率進一步上升,更高的社會保障,以及對各項補貼做大調整,以增加普通勞動者收入所得份額。德、日兩國需要進行結構性改革,提高民眾開支,特別是在服務業的開支。此前一直缺乏的這種政治意願,這次在G20峰會上也有所進展。匹茲堡峰會公報承諾,要使成員國經濟政策在成員國間審核。這種審核可能毫無效果,但能做出如此承諾也算他們向前邁出一步。

  收入大有盈餘的經濟體的私人消費不可能一夜間猛增。世界經濟需要依賴政府的時間比人們想像要長。不成熟的財政修復政策會給復蘇帶來損害。政府最終要做到收支平衡,但只有在私人業發展到足夠強大,達到具有提升經濟增長潛力時。各種調整政策應以削減政府開支為主。在需要增加財政收入的地方,對消費或二氧化碳排放的課稅應好於對薪酬或利潤。

  各國政府還應在不讓勞動市場僵化的前提下解決失業問題。高失業率給經濟帶來長久損害,也可讓失業者喪失勞動技能,或喪失他們與工作環境的聯繫。如此危險後果也說明放緩裁員和鼓勵用工作法的合理性。各國還應放棄各種束縛,允許以新興工業替代夕陽工業。

  勞動生產率增長之路將比任何其他因素更能決定”新常態”的性質。在發達國家,創新決定著速度。此外,貿易也常是更重要的。這兩項眼下都處在危險中。缺乏資金的經濟體已開始在研發上緊縮開支。新興經濟體也在重新思考其依賴出口的增長方式。無論是窮國還是富國政府都有介入經濟的動力。政府應避免以補貼或保護方式特別溺愛某些行業。讓市場信號起作用會比笨拙的行業政策更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

  要解決以上所有問題的困難是令人生畏的。然而,G20峰會公報中表示,從連續性和理由上講,"對常態的理解不應是滿足('A sense ofnormalcy should not lead to complacency')"。危機風暴雖已過去,但政策制定者們若想讓復蘇更扎實仍有許多事情要做,要避免犯更多錯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法意PHIGROUP 的頭像
    法意PHIGROUP

    法意PHIGROUP

    法意PHI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