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Tomás Fano
以臺灣為例,最大的問題在於「要用什麼方式找尋市場的穩定性」,如果臺灣出口的是石油,暫時是不必擔心的,因為國際競爭者並不多。但臺灣出口的卻是工業品和農業品,鄰近的大陸市場也具有生產力,開發大陸市場時,中國本土的農業和工業產品也同時和臺灣競爭。
一個國家,需要有土地,並有充足的人力進行起始拓荒,美國本身就是歐洲和非洲移民發展出來的,所以不缺乏人力;另外,美國一開始就有充足的土地,所以不需要進行「土地改革」。
多數國家進行土地改革時困難重重,是因為衍生出來的副作用――當消除某團體的利益,就會導致另一個團體受益,例如中國和俄羅斯等共產主義,打倒地主,但是卻養出官僚,但官僚每每藉著掌握的權力和財力,而變成另類的地主。爭奪有限資源時,有權者絕不會為了讓社會安穩而損失自己的利益,利益只會轉移,而非消失。
進入房地產崩盤時期
當房地產價格崩跌的時候,最先受害的還是相對窮困的族群,他們的薪水會優先被削減,職位也會優先被裁撤。房地產價格崩潰的損失,將會由最底層的人身上填補回去,而儲蓄較少的民眾,面臨的生存壓力也會增加,最終導致社會變得動盪不安,政府則承受民怨,所以國家政府的決策傾向維護房地產的價格,不太願意打壓房地產價格。
產業型態與內需市場的關係
以印度為例,世界上很難找到比印度國內農業人均產值更低的國家,這會限制印度國內的第三產業(服務業)發展;中國也是典型的例子,中國製造業的營運成本仍然維持低檔,中國的第三產業就難以大幅成長,當中國製造業的營運成本大幅提升,國際資本家的採購就會轉往中國以外更廉價的製造業工廠,這時候反而能刺激中國的第三產業發展。
一個低成本第二產業(工業)發達地區,很難升級成第三產業,除非第二產業轉移到鄰近市場,例如香港能轉變以金融業和房地產業為主,主因是工業轉移至勞動力更便宜的中國大陸。
第三產業發達與否,跟「對外貿易」有極大關係;「內需」本身則是與「對外貿易」相反。人類的經濟建構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上,擴大「內需」,表示減少對國外資源的依賴,但相對地加重消耗國內資源,受制於有限的資源,消費市場不是說擴大就能擴大。
多元化的產業型態,可降低風險
目前全球的第一、第二產業的總產能,多於第三產業,全世界經濟能正常運作,幾乎依賴美國、澳洲、加拿大、阿根廷、巴西等農業大國,大規模且高效率地耕作。經濟的「價值」不可能單獨存在,一旦農業出現問題,科技業可能間接受到影響,最後影響的範圍涉及服務業。
經濟的多元化讓某些行業價值獲得保障,還可減少風險,因此不能以一時的產值決定行業的價值,將會因小失大。中國大陸和印度農業的產值,即使低到非常誇張的程度,但他們依舊不得不重視農業問題,因為一旦農業失守,整個民生價格就會受市場波動,將立刻影響一切勞動價格和社會成本,至此,其他行業也難以生存。
「市場」視地點不同,行銷策略亦不同
臺灣是島國,擁有許多港口,能發展的港口城市,背後必須有政治力量的支持,政治力量代表「為自己爭取利益」的力量,成功的港口,經常是擁有地區性的政治獨立和中立,或是對所處國家的政治有相當強的影響力,例如香港,將金融業建立在港口業上,轉變成港口貿易業務的擴張,創造更大產值。
---------------------------------------------------------------------------------------
2013年後,全球經濟會何去何從?
只要了解全球經濟動向,你就能掌握先機!
更多趨勢分析,請見《自主投資之鑰:從古今全球經濟看見投資策略》
【自主投資之鑰‧影音讀書會】熱烈連載中……………幫助你抓住國際趨勢
1. 【熱銷書訊】看見「超級英雄」的重新崛起!/法意小編
2. 【熱銷書訊】痛苦終將過去,復甦並非偶然!/法意小編
3. 【熱銷書訊】中國將打造「陽光央企」救經濟?╱法意小編
4. 【熱銷書訊】當台灣「崩世代」遇上「亞洲崩崩」!╱法意小編
5. 歐洲大陸「溫和衰退」的微弱曙光!╱法意小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