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僅此一場索羅斯哲學演講,就在2012/09/01,敬邀您的參加!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苑舉正
9月6日,我有幸在福斯公司與法意聯合舉辦的「世界首映會」(之前此片僅於5月14日在坎城影展上映過)中,觀賞了電影「華爾街2:金錢萬歲」。在台灣能夠享受到此殊榮,確實是難能可貴,因此當法意邀我寫觀後感,我義不容辭。

雖然我是哲學家,不是財經學者,但在觀賞完這部電影後,我有強烈的感覺,想說說這部戲中的哲學理念。縱使電影的對白中充斥著華爾街那種緊張又快速的財經用語,但這些對我而言只是花俏的表達,不是重點。整部電影的重點,環繞在兩句話上:「貪婪為善」與「金錢萬歲」。想要瞭解這兩句話在本片中的意義,甚至在現今社會中所代表的的價值,我們必須從23年前談起。

我刻意在本片名稱加上一個「2」,是因為我想到本片導演奧利佛史東在1987年執導過的同名電影。上個世紀80年代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時期,因為這是一個從社會主義轉向資本主義的時代。柴契爾夫人與雷根總統分別在1979年與1981年擔任英國首相以及美國總統為此拉開序幕,而就連哈佛大學哲學家諾錫克(R. Nozick)也在1981年出版了他支持「放任自由主義」(libertarianism)的名著,《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在這個氛圍下,英國的經濟改革宣揚自由經濟,並堅持與工會的訴求對抗;美國則透過原本就活絡的財經傳統,具體而微地呈現華爾街精神。「華爾街1」就是融合這兩種氛圍,透過一場股東大會,暗中收購股票的華爾街大亨,葛登˙蓋格,無視於公司的營運,也不管工會的抗議,強調追求最大的利潤就是市場鐵律的精神,大聲說出:「貪婪為善」這一句名言。

不擇手段賺錢的下場,就是葛登因為內線交易而鋃鐺入獄。「華爾街2:金錢萬歲」的開始,就是他的出獄場景。大而笨重的手機,說明了歲月流逝,無人等待的獄門,道盡世態炎涼。

然而,出獄後的葛登不再是個大壞蛋,反而成為大好人。缺乏資金的他,出獄不久就遇到2001年的網路公司泡沫化,改而著書賺錢。書中,他預言房地產市場因為信用的浮濫擴張,終將泡沫化。在一場精彩的銷書演講中,葛登頗為無奈地說,他當年對於貪婪的形容,一度引發爭議,而今已經完全合法,成為日常原則。所有大街上的人均惶惶不可終日地追求金錢,讓他覺得他當年因為追求金錢而坐牢的理由簡直是冤枉。金錢的價值凌駕在一切之上,泡破會不斷地出現,但大泡沫只會製造更多的泡沫;公司會倒,金錢從不打烊(Money never sleeps!)。

接下來當然就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登場。不言可喻的投資公司倒閉,趁機崛起的兼併風潮,泡沫接著泡沫,終至聯準會,甚至總統都出場了。所有這兩年耳熟能詳的名詞也都出來了,什麼「大到不能倒」、「這是國有化!」、「這是社會主義!」、「只有1930年代可以比較」等等。葛登的預言實現了,他的書大賣,也準備東山再起。

相較於23年前的電影,本戲增加許多感情戲碼(例如父女情節、義父恩情等),企圖降低貪婪形象明顯。但是,不管怎麼說,本戲最關鍵之處,在於送出一個極為無奈的訊息,也就是市場從「貪婪為善」轉向「金錢萬歲」。這兩句話中,原先「貪婪為善」的主詞是「人」,因為只有人才會有貪婪之心。可是,後來「金錢萬歲」的主詞是「物」。人一旦受役於「物」,將陷入反人性化(dehumanizing)的處境。這是本戲為觀眾所提供的結論。

「華爾街2:金錢萬歲」觀後,我帶著這個無奈的結論離開戲院,回想近30年的資本主義浪潮是不是又走到盡頭了。雖然充滿變數的未來經濟,不是我一個哲學家能夠看得透的,但我基於哲學專業,發現這是一部反應社會價值與時代精神的好電影。我未能亦不想大肆分析這些價值與精神的原因,在於留下自我詮釋空間給所有有機會看這部電影的人。因此,我鄭重推薦「華爾街2:金錢萬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法意PHI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