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轉載:法意盟友-程式交易叫阿程瀏覽過” 毫秒必爭 - 高頻交易序”的投資人對毫秒的概念應該都不陌生,這千分之一秒是指在台灣市場實際交易所使用的度量單位。而網路上更流傳著國外市場的交易已達到微秒之爭的境界,也就是百萬分之一秒的差距,至於是真是假有待商榷!
“眼見不一定為憑”用在高頻交易的世界裡是再貼切不過了,在交易頻率提升到毫秒的情況下,你所看到的,亦或你所感受到的,都已成為”過去式”,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坐在電腦前的你,如果正在觀看著台股即時報價資訊,當你看到股價漲到9000點時,這個數字其實發生在一秒鐘以前,而可能有個”別人”早了你半秒鐘得到這個訊息。接下來就以一個實際的交易流程來說明這樣的情形是如何發生的!
上圖以在期貨市場交易為例,完整的交易流程可以分成兩個部份,分別為接收行情資料及下單過程。每當期交所完成一筆撮合,會將買賣成交資訊傳送到各家券商及Multicharts這類型資訊商,券商及資訊商再將成交資訊轉送到用戶的電腦。
而用戶看到報價決定要下單時,會下單到各家券商,各家券商再將買賣資訊傳送到期交所撮合,撮合後將成交回報送回給各券商,此時投資人才知道剛剛下的單子有沒有成交。所以當你的網路頻寬不夠,又與券商相距太遠時,自然就會發生”慢半拍”的情形。
那麼,整個運作流程的時間取決於”速度”&”距離”,在台灣的交易市場,投資人是透過券商來接收行情及下單,無法直接接收期交所的報價,想要在”速度”及”距離”中取得優勢的話,就只能從提升電腦的運作速度、網路的傳輸速度及電腦與券商的距離來下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