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經濟學人》封面故事認為當今的資訊爆炸雖能給工商業、政府和社會帶來充分開發和利用價值的巨大潛能,但它也帶來負面效果。資訊失竊和被濫用已成為當今嚴重問題。因此,各類使用資訊的組織機構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應保障使用資訊的安全。
世界資訊數量在以爆炸式速度增長。據一份粗略估計,人類2005年創造了約150位元組(exabytes)的資訊量,今年將創造1200位元組資訊量。僅僅是跟上此資訊洪流,並保存其有用的部份就讓人感到眩暈。分析資訊,確定它們的各種模式,並提取有用內容是更難之事。與此同時,大量資訊在改變工商業、政府、科學和人們的每日生活。只要消費者、企業和政府能在何時限制資訊流量,以及何時鼓勵如此流量,它總有著巨大利用潛能。
有行業在搜集和利用資訊能力上走在了前頭。信用卡公司幾乎監視著每一筆採購行為,並從大量交易活動中總結的規則來精准地找出欺詐。保險公司也善於結合各種線索找出令人生疑的索賠。因導演一場事故的保險客戶需在週末召集朋友作偽證,故騙保索賠更可能發生在週一。
然而,傳統行業也會像新型行業一樣熱衷於對各種資訊分析。無論是線上還是實體的零售商,都是發掘消費資訊的大師。通過分析必要的匹配資訊,超市能使促銷模式更適合特定消費者。石油業在打油井前利用超級電腦篩選大量地震資料。天文學家在進行數位天象調查時,也採用資料獲取工具軟體,以便將天文望遠鏡指向具體星體。
但仍有大量應用資訊空間等待開發。雖歷經多年努力,執法和情報機構資料庫通常都未被利用。醫療保健業的病例處理記錄數位化更易於確定和監控健康趨勢和評價不同治療方式的效果。但對健康記錄電腦化的大量努力趨向遭遇官僚、技術和倫理問題。線上廣告在針對性上比線下有很大改善,但在個性化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然而,政府在向公眾提供更多有關像犯罪資料、地圖政府合同細節,或公共服務品質統計等的資訊上行動遲緩。人們是可以創新方式利用各類資訊來開創自己事業,讓民選官員盡職盡責。抓住這些新機會,或為其他人這樣做提供工具和手段的企業必將會興旺開來。企業智慧是軟體產業快速增長的因素之一。
資訊爆炸同樣意味在冒風險。各種資料庫被盜的例子並不少見,結果是隱私被暴露,招致偷竊和造假。即便不是類似醜惡動機,侵犯隱私行為還可能發生,例如,一些社會網站隨意更改了會員線上的個人設置頁面所造成混亂,也會無意識地造成個人資訊外泄。更險惡的是來自各式高壓性威脅,特別是政府強迫企業提交消費者個人資訊。
解決資訊爆炸帶來的類似問題的最好辦法是儘快讓更多資訊面向公眾,在一些領域展現更高透明度。首先,用戶應有接觸和控制自己提供資訊的更大權利,其中包括有哪些人在分享這些資訊。如穀歌允許用戶瞭解它得到了用戶哪些方面的資訊,讓他們能刪除曾搜索過的歷史記錄。其次,要求使用資訊的各類組織披露哪些行為是安全違約,由此一些國家已出現鼓勵老闆們對資訊的態度更嚴肅的情形。最後,應對相應機構做年度資訊安全審計,將審計的分類結果公之於眾,以此鼓勵企業提升保障資訊安全的措施。
資訊管理良好的各組織機構比管理糟糕的更受歡迎,市場機制是能在此起作用的。提高以上領域的更高透明度能改善資訊安全,讓人們更多控制自己的資訊,而無需出臺讓創新變得僵化的複雜的監管制度。學習處理資訊爆炸的過程,以及做到如何更好利用它,只是今後工作的起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