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般人認為交易者對社會其實是沒有貢獻的,因爲不創造價值。但這句話是不成立的,如果一定要生産出實質商品才能稱爲創造價值,那麽許多服務業提供的非實質商品也要被歸類成沒有貢獻了。

美國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金融學教授 拉古拉姆•拉詹為交易者的平反是:
如果某位交易員放空了某公司的股票,因爲他覺得那家公司經營不善。他並沒有去關注那些丟掉飯碗的工人,也沒有去關注失業給這些工人的家庭帶來的困難。然而,放空者奪走了經營不善的公司將會浪費的資源,履行了一項很有價值的社會職能。如果某公司的股價暴跌,它將無法輕易籌集到資金,甚至可能會被迫關門。
上面那位交易員不是導致那家公司關門的原因。如果他的看法是錯的,那家公司經營得很好,那麽其他交易員將站到他的反面,買入股票,推高股價,讓放空者賠錢。通常,只有當那位賣空者的看法得到普遍認可、即那家公司的經營狀况真的糟糕時,它的股價才會暴跌。經營不善才是那家公司陷入困境的根源;那位交易員只不過舉起了一面鏡子,把這一根源反射出來。
衡量那位交易員社會價值的最佳指標,是他是否從上述交易中賺到了錢。如果賺到了錢,就表明他的賣空之舉是正確的,社會也將從他的行動中受益。這就是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之所以管用的原因,也是銀行家通常都對社會有益的原因——儘管他們自己也賺得盆滿鉢滿。

範蠡-中國最早記載,經商致富的人物,他的致富之道是:物以稀為貴;人棄我取,人取我予。消極的做法是旱則資舟、水則資車,坐等時機來臨。積極的做法是主動從事貿易。臨近海邊的齊國,鹽不值錢,運到秦國,便成了稀珍之物,可賺到大把的銀子。商人做的事情不過是低買高賣,但在尋求自己的私利中,也造成了大眾的利益。而交易者也是在做相同的事。

在幾秒鐘或幾個點差間交易的人,我們稱他們為高頻交易者。他們是否有益社會?量化交易的傳奇人物-西蒙斯有著相同的看法:
我認爲高頻交易是個中性詞,當然也是有益社會的。事實情况是,隨著市場變得電子化,電腦被用來提出價格,接受訂單和做一切其他的事。市場流動性也因此已經變得前所未有的强大,買賣差價一直在縮小。曾經,那些站在交易所地面上的專家們是做市商,他們通常要求很大的買賣差價,一旦出現問題,他們就消失的無影無踪了。有了電子交易之後,它能夠使交易變的迅速,這樣就會使買賣差價變小,也會使市場影響力變小,這兩種影響並存。

當你買股票的時候,通常你付的錢比折中價稍微高一點,當你賣股票的時候,你付的錢比折中價稍微低一點,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你卻是市場的推動者。如果你買100股也許你不會推動市場變化。如果你買10 萬股,你也許會推動市場變化,到底會移動多少呢?如果你是這個市場上的唯一一個買家,你會帶動整個市場跟你一起發生顯著的變化。如果有很多個買家存在,但是你是唯一的一個賣家的話,10 萬股也會很容易地被市場消化掉。交易量越多對市場越好,而這些大交易量是由高頻交易員創造的。

因此通過研究發現,因爲高頻交易,買賣差價和市場影響力下降了很多。所以,如果你認爲高市場流通性是有益社會的,那麽高頻交易也可以說是有益社會的。如果要問它有什麽缺點,那缺點就是它會造成市場崩潰。幾個月之前,市場在幾分鐘內經歷了劇烈的震動,但是很快市場就回到了原來的正常水平,但是這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點。在1987 年, 股票市場在半天之內猛跌了25%,而且直到6 個月之後市場才恢復過來,那是因爲市場的另一邊是空的。剛才提到的那個市場波動之所以很快恢復過來是因爲那只是市場上的某一個交易人犯了一個錯誤,或者是某個人下的單太大了,所以市場上有些恐慌情緒,導致市場下跌3%。我當時被震驚了,不知道的到底發生了什麽,但是很快,很多的交易訂單又進入了市場,在十分鐘內市場就恢復了過來,這是給市場造成了一些不穩定,但是這與1987 年的市場崩潰完全是兩碼事。所以以上就是我對一個很短的問題的一個很長的作答。是的,我認爲高頻交易是有益社會的,我認爲那些反對它的人是錯的。

在我的交易生涯中,交易者最大的心魔可能是:認為自己的貢獻不如實質生產者。但當交易者這麼認為時,是不可能獲利的。如果你不能在市場中獲利,那麼代表你不適合交易,於是你付出代價,你退出市場。但如果你獲利,請別懷疑,那是你應得的,你對社會也做出了貢獻。

再者,用稅收來衡量貢獻應該夠實際了吧?台灣一年總稅收1.6兆,營業稅2700億,營所稅3600億,綜所稅3400億,這幾項都是全國人民及公司所貢獻的,當然會比較多。但台灣僅100多萬戶的股票交易戶,卻每年貢獻了約1千億的證交稅。真要論貢獻,交易者的貢獻不會輸給其它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法意PHIGROUP 的頭像
    法意PHIGROUP

    法意PHIGROUP

    法意PHI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