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連鎖超市TESCO改變了英國等數國人購物的方式。現在,它在計畫改變自己的購物習慣。和許多其他跨國公司一樣,它從中國購進的東西不少,而和大多數外資企業一樣,它用硬通貨來支付中國供應商。但是現在,它想要用中國自己的貨幣來支付。
TESCO的例子代表了一種趨勢。在2012年末的三個月中,有9000億元(約合1450億美元)的貿易通過人民幣結算,占中國貿易總量的14%,而這一數字三年前還為零。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占世界15%。但是在2009年中期以前,幾乎所有的錢都被封鎖在國門之內。而09年中期之後,人民幣不再閉關自守,開始了明顯的國際化進程。中國政府允許中國的進出口商用人民幣來結算,也允許中國公司用人民幣來進行對外直接投資。
造成的結果之一就是境外人民幣存款總量持續攀升。在香港,許多商店都接受人民幣付帳,有些自動取款機裡可以取到人民幣。人民幣不僅流向了香港,也流向了新加坡和倫敦(總存款量達到140億元)。中國在臺北成立了一家清算銀行,此後在本周,臺灣各家銀行紛紛開始提供人民幣帳戶業務。
然而,人民幣離挑戰美元地位還差得遠得很。許多國家將本國的匯率與美元掛鉤,發行以美元計價的債券,持有的外匯儲備也是美元。相比之下,人民幣在金融交易中的作用微不足道。根據銀行間交易指令傳達機構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的統計,如果把國際支付的總額加起來,人民幣只能排在第14位,還排在俄羅斯的盧布和泰國的泰銖之後。中國與阿聯酋等約二十個國家簽訂了貨幣切換式通訊協定,其中奈及利亞等國的央行還持有人民幣來作為外匯儲蓄。但是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所占的比例仍然高達60%,而歐元、日元和英鎊佔據了剩餘部分中的絕大多數。
從閉關自守到霸權主義
即使人民幣與美元尚不足比,它的崛起仍然給中國當局和西方國家的跨國公司帶來了難題。對中國來說,金融自由化是個難題。中國當局對資本管制不願鬆手,因為管制讓它們免受金融風暴的襲擊,使得政府可以操縱匯率和利率的同時控制了通貨膨脹。但是這一做法同時也妨礙了中國的企業和家庭受惠於金融競爭。中國的儲戶在國內獲得的利率可謂微薄,又沒有機會出國投資。而如果海外投資者不能自由地用人民幣來購買中國資產,人民幣就無法成功地晉升為國際貨幣。
所以體制自由化應為題中應有之義。但是政府需要把握好時機。先要改革本國銀行,才能對外開放,否則一旦國門開啟,國內儲戶就會立刻湧出國門。
就商貿而言,其含義要明顯得多。人民幣已經在改變國際貿易了,尤其是作為一種交易貨幣,更是如此。確實,中國的某些資本控制措施可能會促進人民幣在貿易中的使用。當中國的出口商得到以美元支付的貨款時,國家的外匯監管機構就會介入,放款前一定會核實交易情況。但是人民幣交易卻不用經過這種核查,因此日益受到中國供應商的青睞。進口也是一樣。用中國的貨幣進口商品還有其他優勢。這樣使得中方開具貿易票據更便宜、更清晰:更清晰是因為供應商的成本和加成不會因為匯率換算而變含混,更便宜是因為供應商不再需要為人民幣升值預留空間。這種貨幣風險被轉嫁到了外國買家身上,而一般來說外國買家往往做好了對沖這個風險的準備。
西方企業,尤其美國企業,可能不願適應陌生貨幣。但是針對人民幣的恐懼症可能代價高昂。中西貿易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比例越來越低。西方經濟體死守美元、歐元或英鎊,而新興經濟體早就習慣了他國貨幣,因此也許能更快適應人民幣。人民幣用得越廣,用處就越大。人民幣正點滴積累、步步為營。正如TESCO所言,點滴皆有助益。
文章來源:ECO中文網獨家授權
原文出處:The Economist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