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巴這段連亂世佳人都出來了,不過郝思嘉可以說,明天再說吧!我們可不行唷!投資,是一輩子的事,光看信評分數是不夠的,要了解評分背後的機制與原因,才能真正的看到真相與價值所在。
以下是原文翻譯:
----
金融及金融商品
我將花一點時間說明克萊頓房屋公司( Clayton Home)的抵押借款營運模式,其它金融評論在本段最後附表已經有摘要,所以我跳過不談。我寫這部份是因為克萊頓最近的經驗對於房屋貸款抵押的公共政策辯論上或許是有幫助的,但首先我先提一下背景。
克萊頓是組合屋產業中最大的公司,去年創造了27499組,佔總產業全部81889組約34%。2009年,我們的市佔率很可能持續成長,部份是因為此產業的許多公司正處於劇烈的困境中。整個產業裡,單位銷售自從1998年達到372843組的高峰後便不斷的衰退減少。
在過去,這產業中的許多公司雇用了不少有壞習慣的業務。在那段時間的稍晚,我寫信描述,就像「不該去借錢的人跑去借錢,但遇到不該借錢給他的人而得到融資。」
首先,下滑的工資需求是有意義的,但卻經常被忽略。一些冒牌貨都紛紛跳入。( 這無疑的就像是只值兩千元,但如果貸款通過了,業務員就能得到三千元的佣金 )。並且,這些簽字借款的人卻同意了這原本不可能支付的月薪,因為他們沒什麼好輸的。隨之而來的這些抵押貸款經常被包裝(證券化),然後由華爾街的公司賣給不疑有他的投資人。這一連串的愚蠢必會導致很糟糕的結果,現在也的確發生了。
應該要強調的,克萊頓公司一直以來針對他的貸款業務都依循著相當合理的業務常規。甚至於,購買這些被創造且證券化的抵押貸款的買主在本金或利息上沒有損失任何一毛。這產業的損失是驚人的,但是克萊頓例外,而且這樣風波還會繼續一段時間。
1997-2000年的失敗應該被視為一個更大的房地產泡沫的警訊。但是投資人、政府及評價機構並沒有從組合屋( manufactured-home )的泡沫崩潰中學到任何教訓。相反的,災難令人毛骨悚然的再次發生,同樣在錯誤在2004-2007年期間再次的出現在一般房屋市場。放款者很高興地放款給那些入不敷出的借款者,借款者也很高興地取得這些支付。雙方同時經歷了房價暴漲而創造了這原本不可能發生的戲碼。就像亂世佳人裡的郝思嘉( Scarlett O’Hara )最後一章說的:「明天再說吧! ( I’ll think about it tomorrow )」這些行為的後果現在就全部反映在全球經濟的各個角落。
不過,克萊頓有198,888位借款人,在全球房市崩潰都還是能繼續正常的支付貸款,使我們沒有任何預期的損失。這原因並不是因為這些借款人依FICO分數顯示其信用頗佳所造成的( FICO是一種信用風險的衡量標準 )。他們FICO的中位數是只有644,國家的中位數標準是在723,而且有約35%是低於620,這個部分總被稱為「次級貸款」 ( sub-prime )。許多一般住宅的抵押貸款嚴重的問題更常發生在那些以FICO評分信用評價良好的借款人身上。
到08年底,我們放款的違約率是3.6%,只比04年跟06年的2.9%高一些。(除了放款之外,我們也從不同的財務機構買入了大量不同類型的投資組合)。克萊頓在2008年的回贖權取消比例只有3%,06年跟04年則分別是3. 8%跟5. 3%。( 編按:回贖權是指抵押人對抵押品的贖回權利 )
為什麼我們的借款人們,這些沒有太多收入與良好信用分數的典型代表,表現得這麼好呢?這答案是很容易回答的,回到借款第101守則。我們會把借款人如果全貸跟他實際收入( 不是預期收入 )做比較,然後決定這樣的放款條件他們是否能生存。簡單的說,不管他們的房價部份,他們拿了多少可能有欠款意圖的貸款。
只是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的借款者並不會這麼計算。他們借款的時候,並不會去計算他們有多少再融資的財力。他們不會願意接受那些比他們收入大好幾倍的資產重估欺負人的利率。當貸款變成負擔的時候,他們也不會假設他們隨時得賣掉他們的房子。Jimmy Stewart總是愛這些人們。(編按:因為一般人不會算,所以企業主要幫他們著想。) 來複習一下: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2008年度(一) / 歐斯麥譯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2008年度(二) / 歐斯麥譯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2008年度(三) / 歐斯麥譯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2008年度(四) / 歐斯麥譯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2008年度(五) / 歐斯麥譯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2008年度(六) / 歐斯麥譯
- Mar 09 Mon 2009 13:27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2008年度(七) / 歐斯麥譯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