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蕪存菁,方能洞悉大局:<精準預測:如何從巨量雜訊中,看出重要訊號?>讀書心得。
這是近期我讀過最好的一本書之一。(另外還有一本是安靜的力量)
我開始知道這個作者,因為其在網站上預測美國總統選舉51州選舉人票數一票不差的中了50州而聲名大噪,本書書名叫做<精準預測>,英文書名叫做<The signal and the noise>,直譯是訊號與雜訊。書的副標是<如何從巨量雜訊中,看出重要訊號>,裡面有幾段章節特別精采,例如西洋棋電腦VS人腦到底誰強、氣象與地震預測、還有德州撲克與股市裡的賽局行為,看完了可以有很多值得深深思考的空間。
當大家都在談論大數據(big data)時代來臨,將為世界帶來巨變的同時,有多少人看到了風險?又有多少人患上了資訊恐懼焦慮症而不斷蒐尋?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以下簡單摘要成以下三點:
一、關於資訊:
在巨量資料的時代,我們的預測可能更容易失誤,可得的資訊量成倍數增加,要研究的假設數量也同樣成倍數增加。但資料中有意義的關係數量—表現因果而非相關、可以證明世界真正運作方式的那些關係—卻是成等比級數的少。增加的速度也遠不如資訊本身那麼快;世界上的真裡沒有比網際網路或印刷術出現之前更多。大多數的資訊只是雜訊,就如宇宙的大部分是空蕩蕩的空間一樣。
所以資訊時代的風險之一就是,我們共享那麼多資訊,以至於我們的獨立自主打了折扣。我們反而去找出跟我們想法一樣的其他人,然後誇耀著我們有多少「朋友」和「追隨者」。
外行的棋手碰到西洋棋的問題時,常常想找出最完美的一步,反而讓自己沮喪灰心,讓他們根本沒辦法下出任何一步。相反的,西洋棋大師再找的是好的下法—如果在任何特定的局勢中找得到任何可能的最佳走法的話當然更好—但是他們比較是在預測怎麼用這一步安排他們的局勢比較有利,而不是列舉每一種可能。
“當資訊雜訊非常多的時候,有時這是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更專注於過程,而不是結果。”
二、關於模型:
複雜的模型通常可以給人更精確(卻未必更正確)的答案。如果你用的是有偏差的工具,那不管你用多少測量方法都沒用—你瞄準錯目標了。巴菲特也曾說過, 我們寧可要模糊的正確也不要精確的錯誤。就算我們把數字算到最精準,但算式及方式若是錯的,這也不會讓我們離成功更近。
所以重點通常在於了解是怎麼錯的,錯了的時候該做甚麼,還有錯了的時候要怎麼把我們的代價減到最低。
關鍵在於要記得,模型是種工具,幫助我們了解宇宙的複雜,但永遠不能替代宇宙本身。
關於結論:
柯南道爾說過,一旦你把絕對不可能的東西刪掉,剩下來的不管可能性多低,都必然是事實。
我們的思考盲點通常是我們自己造成的,而且隨著我們年齡增長會增加。
所以若能明確的、勇敢的承認你不知道的東西,其實就算是進步的象徵。
承認自己有可能預測錯誤,然後在有限度的代價中做出修正,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好。
----
如果覺得本文對你交易投資有幫助的,
幫我按個【讚】或是FB【分享】給你的朋友囉~~
【歐斯麥Facebook粉絲團】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OOsmiles
不定期提供金融市場資訊與評論,歡迎加入一起討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