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老師好,我想請問的是:心理學也算是一門科學,它所計算的東西是真實的?還是純粹是建構的東西?
答:你剛剛的問題是:心理學是不是科學?還是心理學的模型有沒有用途?
問:後面的問題我很感興趣,不過前面的問題跟今天的主題比較有關係。
答:我跟大家講,後面的問題大家心裡都很清楚,當然是沒有用的。
我今天講第一句話就已經說了,知人知面不知心,你怎麼會知道人心裡面在想什麼。我的看法是這樣子的,社會科學是19世紀的產物。我們大致認為,17世紀是科學革命時代,18世紀是啟蒙時代,19世紀是發展社會科學的時代。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這個趨勢:人要宰制世界的野心越來越大。17世紀時我們覺得運氣很好,18世紀時我們覺得所有進步的國家都應該學科學。上帝沒有用了,換成科學了。到了19世紀時,發現人的內心深處都可以科學化,所以才會製造出來社會科學。
如果你去讀了法國哲學家傅柯(M. Foucault)的一本書,叫做《詞與物》;英文名字叫做「the Order of Things」,法文叫做「Les mots et les choses」,這個問題就講的非常清楚。社會科學的發展是在這樣的情形下所構成的,所以我們在學校環境中對社會科學的地位感到有點茫然。
社會科學的方法論,依照我剛剛的說明,是人類的實在也可以被什麼東西表徵呢?被經驗表徵,可以透過經驗的規律性,然後我們把這個規律性透過歸納的方法,其實就是統計的方法,讓他們結合起來並壓縮成為一個模型(model),這模型一旦找出來以後,就再找出還沒有被納入這個模型的行為來驗證這個模型,如果這個模型能夠接納,能夠預測或能夠符合未來發生的行為,我們就稱其為一個很好的模型。但是這種模型在模擬(simulation)的過程當中是有限制的。
這是大致上理論在心理學或在社會科學所扮演的角色。社會科學在整合經驗,並加以計量化的過程中,都是用了科學方法中的叫「統計歸納法」的方式,這是他們大致上的基本精神。其實這種方式也是自然科學用的方式,例如生物學也大量引用統計學這個方法。不過,到目前為止,生物學還沒有量子化,一旦量子化後,這個學科就不是自然語言可以了解的,如果不是自然語言能了解的話,那就只有透過數學加以說明,那就不能夠再用人懂的模型來理解,而必須依賴數學方程式。
問:老師好,我想問的是,您剛剛講的好像大部份是在講發現。您可不可以具體地講幾個為什麼科學是發明了世界的說法,幾個站得住脚的說法。另一個問題是,可否請您解釋一下,為什麼您要說科學革命之後,科學和宗教的界線就模糊掉了。
答:好的,我首先謝謝你的提醒,因為我看到這部電影叫「楚門的世界」,它當然講這個世界是發明的嘛。所以我來之前就告訴自己說:要強調一下發現,免得大家覺得這個世界是人建構的,一切都是人發明的。科學裡主要的功能當然是發明的,因為我剛剛強調:我們對真相的理解是透過理論來表徵的。理論一定是人發明的,是這個意思。舉個例子來講,像牛頓的理論;今天所有在三維空間所使用的理論基本上都是按照牛頓理論來的。
牛頓理論是一個理論,所以裡面有能夠運作及理解的現象,各式各樣的現象。其實它基本上主要的立場,來自於我們對這個理論的數學化之後的結果,大幅度地延伸其應用的範圍,例如力啊、電啊、電磁學等等。不管怎麼應用,這都是依附在一個理論下:換言之,這個理論之所以能運作是依附在理論下的。但是這個理論本身是人發明的,所以20世紀一本最有名的科學哲學的書,叫《科學革命的結構》,孔恩(Thomas Kuhn)寫的。裡面就說理論一旦改變,整個世界就隨之而變,此處的理論就叫做典範,英文叫paradigm。
這是回答你的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呢,我不是在講說科學跟宗教之間的關係模糊了,而是說科學這東西很特別,它依附的理論基本上是原子論。換言之不管生物、物理、化學,這三種學問都立基於原子和原子之間碰撞的理論。原子論基本上是一種唯物論的思想,而宗教是一個唯心論的思想。所以科學本身,我敢說在座很多學科學的同學在進實驗室時,如果你不是一個唯物論者,你根本不能當科學家;但是你離開實驗室時你可以去信你的基督教,這個沒有問題。
所以科學跟宗教之間,有這麼一點內在的緊張關係,這就是因為科學整體預設的立場都是唯物的立場,而這個立場是不容我們改變的,這是一個事實。所以物理學也講粒子,化學也講粒子,生物學講的是分子(molecule),整個觀念就是說:所有的現象都是粒子,不需要假設一個上帝來干預這些事情。所以相信科學的人就相信上帝與人之間,有一個緊張關係。原來教會是帶動科學進步,後來科學發展的結果就反過來認為不需要有上帝這個假設。
所以最後有一句話是:「楚門,我是你的創造者(Truman, I am your creator)。」這時大家都在笑,因為在科學的世界中還講什麼創造者,就是這個意思。科學和宗教之間有一個緊張的關係。但是如果科學應用數學超越經驗範圍時,那麼原先在自然語言下理解的唯物原子論也成為質疑的對象,因而也導致宗教與科學之間的界線漸趨模糊。
問:老師您好,我想請問一下自然組的題目。如果我們說科學是發明了真相,雖然好像是說人創造了上帝,但即使是創造上帝的人也會知道,他要的上帝不是創造出來的。那麼在論證這個題目時,如果我們認為是發明了真相,我們也會知道如果這是我們發明的,這也不叫做真相了。我不曉得這個題目是不是有一點瑕疵。
答:這個題目不但沒有瑕疵,而且我覺得真相的「相」字,若是與「像不像」的「像」字放在一起來看,簡直就有畫龍點睛之妙。因為我剛剛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我們對於外在世界認知所僅有的,就是我們的感官知覺。所以在感官知覺之外的那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觀其眸子,人焉瘦哉」這種聖人說的話,其實是很空泛的。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去檢證(verify)這些話到底說了什麼。感官知覺可以被檢證,這大家都知道,也不需要我多講。
我們認為,大學這裡是捍衛科學的殿堂,所以一定要打倒迷信,但是如果感官知覺是我們所僅有的,那同學非常清楚,感官知覺能為我們察覺的永遠是事物的表象,對不對?換言之,事物的表象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真相的「相」。真實的東西,就是你所感覺到經驗呈現出來的內容,若是這個內容足以說服你為真,這就叫做真實。所以真實的表象叫做真相。我跟各位同學另外強調一件事:追求真理的欲望不是一個可以實現的欲望。
你想想看,如果我現在宣布:真理來了,這多可怕啊!再也不用讀書了,因為已經有真理了,還讀什麼書?再也不用讀書了!真理已經到了,就在眼前!這個太奇怪了,因為持續追求真相的過程,就是人存在的目標,所以人不應該這麼驕傲,怎麼可以宣佈真理呢?我不是說不可能得到真理,我的意思是說:真理只是一個像燈塔一樣的目標,我們跟著他往前走,但是我們踩的每一步很踏實的原因,是因為擁有真相的感覺啊。就像我現在踩在講台上的踏實感覺一樣,這是我做夢都可以夢到感覺。
就像笛卡兒所問過一句很有名的問題:你怎麼知道你夢裡和夢外的情形是可以區分的?答案是不能區分。因為你當下的感覺,在我的夢裡也有這種感覺—在舞台上踩地的感覺,也是一樣的情況。所以因為這個緣故,科學到底是發明,還是發現了真相,就有討論的空間。
更多苑舉正教授的文章
不確定的年代(一) / 苑舉正教授
不確定的年代(二) / 苑舉正教授
「華爾街2:金錢萬歲」 哲學家的觀後感 / 苑舉正 歡迎分享電影心得
徵收奢侈稅符合正義嗎? / 苑舉正教授
肯定老化的意義 / 苑舉正教授
從「楚門的世界」看科學的世界觀(一) / 苑舉正教授
從「楚門的世界」看科學的世界觀(二) / 苑舉正教授
從「楚門的世界」看科學的世界觀(三) / 苑舉正教授
從「楚門的世界」看科學的世界觀(四)Q&A / 苑舉正
- Jun 21 Tue 2011 19:10
從「楚門的世界」看科學的世界觀(四)Q&A / 台大哲學系主任苑舉正教授
close
2012僅此一場索羅斯哲學演講,就在2012/09/01(六),敬邀您的參加!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