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衍生性金融商品此段中,我們看到了造成人類老是犯錯的一貫特性,就是爭功諉過,掩蓋是非,寬以律己,嚴以待人,欺騙別人也順便催眠自己,連巴菲特都說自己看這些太複雜的金融商品會看到頭痛,我們在介入這種商品之前,還是四個字:凡事慎始。

以下是原文翻譯:
----

衍生性金融商品

衍生性金融商品是相當危險的。它能戲劇性地增加我們金融體系的槓桿和風險。對投資人來說,要了解與分析那些大型的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幾乎是不可能的。它們讓房利美( Fannie Mae )和房地美( Freddie Mac )從事巨大的利潤謊報多年。更難以理解的是,在兩房的主管機構OFHEO的監管下( 擁有超過百名除了監督這兩家機構外就無事可做的員工 ),房地美和房利美的烹飪書居然整個不見。( 意指:帳本不見了 )

確實,近期很多事件顯示一些主要金融機構的某些大牌CEO( 或前任CEO )在巨大、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管理上簡直是無能,這群不幸的人中也包括查理和我:當波克夏在1998年購買General Re時,我們知道不能持有23,218個衍生性金融商品契約,一共有884個交易對手( 許多我們還從未聽過 )。因此我們決定終止合約。雖然當我們停止契約時,我們是處在沒有壓力且有利的市場中,但他還是讓花了我們五年的時間、損失了超過4億美元才得以完成這個任務。在處理後,關於企業,我們感覺就像鄉村歌曲的一句歌詞一樣:「在我開始了解你更多之前,我曾經很喜歡你」( 編按:應是意指,當了解後才知道這東西不好,但是就得付出點代價了,談戀愛不也是降,慎始,慎始。)

改善透明度,這是政客、新聞評論員與金融主管機關在避免未來再次發生危機上,最愛的治療方式之一。但他沒辦法消除由衍生性金融商品所引起的問題。我不知道有任何的報告機制可以接近的描繪跟測量出巨大且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組合之風險。稽核無法審查這些契約,主管機關也無法控制它們。當我讀到陷入這些工具的公司,所提供10-Ks表格的揭露頁時,最後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不知道他們的投資組合到底是怎麼回事( 然後我得伸手去拿一些阿斯匹靈。 )

在一些管理有效的個案研究中,讓我們更確實的看一下房地美及房利美的例子。這些巨大的機構是由控制他們的美國國會所創立,並且指示他們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為了協助監督,國會在1992年創立了OFHEO,用來提醒並確定這兩個巨獸能自我控制。在這些措施下,房利美與房地美在指派人力資源運用上,變成我所認知,受規範程度最高的企業。

2003年6月15日,OFHEO( 它每年的年報可以在網上找到 )寄發它2002年的年報給美國國會,特別是參眾議院的四個主席、副主席,在之中的就是沙賓法案(Sarbanes-Oxley)的主角由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薩班斯(Paul Sarbanes)和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Committee on Financial Services)主席奧克斯利(Mike Oxley)。在127頁的報告中包含自我祝賀語:「慶祝卓越的十年。」這封信函跟報導被傳達之前九天,房地美的CEO跟CFO才羞愧的辭職下台,COO才剛被炒魷魚。沒有任何的改革在信中被提及,即使報告的最後,也總是這樣寫著:「所有的企業財務都相當健全且管理良好」。

事實上,所有的企業都從事大量的會計欺騙一段時間了。最後,在2006年,OFHEO發表340頁嚴厲的記述著房利美的荒唐罪惡,多多少少指責在每個部份的徹底失敗,但是,你猜怎麼著?就是沒有美國國會與OFHEO。(編按:台美都一樣,千錯萬錯都別人的錯,都不是自己的錯。)

貝爾斯登( Bear Stearns )的倒塌突顯出衍生性金融商品有關交易對手的問題,我第一次在波克夏2002年的年報中有提及,這是個定時炸彈。2008年四月三日,Tim Geithner,當時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的能幹主席,解釋為什麼救援是必要的:「貝爾斯登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交易對手,他們在適當位置上放置了大量保護他們自身財務風險的金融部位,若突然被發現不能再有效運作的話將在市場上觸發更大的混亂。貝爾斯登的對手償付擔保品且企圖在已經非常脆弱的市場上收回這些部位,將導致市場加速衰退。」這個關於「我們必須按部就班的避免不可預測的金融危機連鎖反應」的聯準會演講方式( fedspeak ),在我看來,聯準會這麼做是對的。

一般股票或債券交易,只要交易方有現金或其他證券,幾天內就可以完成交易。因此交易對手風險很快的就消失了,也就是說信用問題並不會累積。這快速的結算過程就是維持市場健全的關鍵。實際上,這也是為什麼在1995年時,NYSE與NASDAQ要將結算期間從五天改為三天的原因之一。

相反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契約,由於交易對手在彼此之間建立的巨大的宣告要求後,常常可以好幾年不結清,甚至是十幾年。儘管這些帳目好幾年都不會生效,但經常是很難量化的帳面資產與負債卻變成財務報表中重要的部份。此外,在巨大的財務機構下,互相信賴的網路逐漸脆弱。應收與應付濃縮成少數幾個有高槓桿傾向的經紀商在處理。參與者想要躲開麻煩就像一些人想要避免性病一樣:這不只是牽涉到跟你睡的是誰,而且還牽涉到他們跟誰睡。

繼續我們的比喻,大家都睡在一起,對大型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經紀商來說居然是有效的,因為他們假設如果遇到問題時政府一定會伸出援手。換句話說,只要有公司有些能感染整個全體的問題出現 — 我不想是提哪些公司 — 就可以確定一定會變成全國關心的事( 這樣的結果,我很難過的說,是真的 ) 。令人惱怒的是,這些有野心的CEO,把公司堆在財務槓桿上、交易大量且不能理解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現在開始上演「企業生存第一法則」:謙虛單純地訴說以自己的無能將不會這麼做;都是一時難以控制自己而把事情搞砸了。
----
複習一下: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2008年度(一) / 歐斯麥譯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2008年度(二) / 歐斯麥譯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2008年度(三) / 歐斯麥譯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2008年度(四) / 歐斯麥譯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2008年度(五) / 歐斯麥譯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2008年度(六) / 歐斯麥譯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2008年度(七) / 歐斯麥譯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2008年度(八) / 歐斯麥譯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2008年度(九) / 歐斯麥譯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2008年度(十) / 歐斯麥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法意PHI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