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arketWatch紐約4月7日訊】布蘭克費恩(Lloyd Blankfein)即便不算是華爾街最幸運的人,應該也可以算是最幸運者之一了。

  他領導著華爾街最大的受援公司之一,但是和其他靠納稅人支撐的公司不同,他所管理的高盛(GS)不但在贏利能力方面要強得多,而且實際上正在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逐漸成長為一支更為強大的力量。

  美國國際集團(AIG)也好,花旗(C)也罷,高盛和這些公司最大的不同就在於,高盛並沒有因為援救而遭受任何所有權的損失,這無疑為他們的股東——股東當中很多其實正是高盛的管理層和僱員們——帶來了巨大的好處。高盛的股價目前仍然在100美元以上,這樣的價位雖然只有它高峰時期的一半左右,但是和AIG及花旗的1美元及3美元相比,無疑是天壤之別。

  自從貝爾斯登在大約一年多以前倒下以來,高盛已經通過貸款和付款等方式,獲得了超過200億美元的納稅人資金。高盛最新獲得的援救款項額度為125億美元,來自政府向AIG注入的1800億美元。

  之前,高盛一直都對外界表示,他們在AIG的投資是「非實質性的」,而且他們在AIG的200億美元概念投資還有著對沖手段的保護。高盛簽訂這些合約的時候,政府援助並沒有發生,然而現在AIG得到的救援款項卻有很大一部分流向了高盛,這就多少讓人有些懷疑了。

  即便是前紐約州總檢察長斯皮策(Eliot Spitzer),週日的時候也對《新聞週刊》總編扎卡裡亞(Fareed Zakaria)表示,自己聞到了某種味道。

  「AIG和高盛之間編織的網路是值得好好調查一番的。」斯皮策表示,「為什麼這些支付行為會發生?究竟由誰提出了怎樣的要求?為什麼我們對於這些交易所涉及的任何1美元都必須付出100美分?假如說我們必須付款,那麼我們不付款,金融系統中又會發生些什麼事情?」

  不過,高盛與AIG之間的瓜葛可能還只是事情的開始,在2006年前一直擔任高盛首席執行官的前財長保爾森的政策安排下,發生的故事應該不少。主要的競爭對手要麼已經徹底倒下,要麼受到了嚴重的削弱。現在,高盛看上去——也許不僅僅是看上去——已經成為了投資銀行領域的統治者。

  我們上一次在文章當中好好研究高盛,是在去年十月TARP剛剛出台之後不久。那時,高盛似乎是運氣不錯,成功地避開了一家商業銀行的大規模投資。與此同時,美林已經被出售給了美國銀行(BAC),摩根士丹利(MS)也將20%的股權出售給了東京的三菱UFJ。

  「最有力、最成功」

  五個月之後,高盛在市場上的地位看上去甚至更為強大了,而他們的明天看上去也更加美好了。

  Bernstein Research的辛茨(Brad Hintz)週五寫道,「在華爾街上,高盛擁有最為成功的投資銀行特權,以及最成功的交易運作。」他還補充道,自己已經被告知,「新的槓桿限制預計不會影響到高盛的交易表現」。

  辛茨介紹道,高盛目前正在吹噓自己的計劃能夠避開更為嚴格的槓桿限制。比如,他們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價差。市場上的玩家減少了,就意味著這個缺口還在擴大。雷曼兄弟已經消失,摩根士丹利也不復當年之勇,高盛在市場上的地位顯然是更加有利了。

  高盛的商品交易部門近期多少陷入了Semgroup Holdings的麻煩之中。後者是一家俄克拉荷馬州Tulsa的石油交易公司,已於去年七月宣佈破產。據《福布斯》報道,Semgroup的投資者稱高盛提前獲知了該公司交易賬的內容,而且很可能使用了這些資訊來做損害他們利益的事情。

  前面說的都是交易領域。其實,在其他眾多的領域,高盛所面臨的競爭壓力也已經大大削弱了,比如股票和債券承銷業務,為企業客戶提供咨詢服務,為對沖基金提供包括交易槓桿在內的初級券商服務等等。Dealogic提供的數據顯示,在今年第一季度當中,高盛顧問部門的營收達到了3.16億美元,位居全美第一。

  高盛的利潤固然不可能像前幾年那樣獲得指數型的膨脹——2006年和2007年分別為95.4億美元和116億美元——但是至少和去年的20.4億美元相比,他們未來一段時間的表現無疑會得到明顯的提升。

  市場風險監管

  儘管高盛近期的歷史和他們的前景都有著若干閃光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前方的地平線上同樣有烏雲存在。保爾森的後任蓋特納正在尋求對市場風險監管的強化,這就意味著任何被認為是規模足夠大、其破產足夠導致金融系統陷入整體性危機的機構都將受到更為強大的監管壓力。

  普華永道風險管理及銀行業顧問賈維(John Garvey)指出,蓋特納希望拆分更多的大公司,希望看到更多相對較小的機構出現。高盛就其自身結構而言,其實很容易分為對沖基金、交易、私營化和顧問四個部分,這就意味著他們很可能會在新財長這一計劃的瞄準鏡內。

  可是,即便被拆分,高盛的好運就會到頭嗎?去年,高盛從保爾森的選擇性救援當中得到了好處,從非常及時的空頭禁令中得到了好處,從對銀行控股公司的從寬解釋中得到了好處......

  任何一位陰謀論者都會很容易得出結論,認定高盛的好運肯定和財政部中高盛前高層扮演的重要角色有關。

  市場風險監管?更小的公司?高盛還是會找到自己的方法繞開這些障礙的。歷史已經證明,他們似乎總是有這樣的運氣。

  (本文作者:David Weidner)
高盛先發制人令對手壓力陡增 
2009-04-14 05:13:05
  轉寄給朋友 
 列印
 
  美國飽受磨難的銀行都在急不可耐地宣佈好消息。富國銀行(Wells Fargo)上週四預告了第一季度一些精選的樂觀消息就引發了股市的反彈。

  同富國銀行一樣﹐原定週二早間公佈業績的高盛(Goldman Sachs)提前於週一晚間公佈了主要的收益數字﹐業績是華爾街普遍預期的數倍。不過﹐不過與富國銀行不同的是﹐高盛如何實現這樣的業績則沒有猜測的必要:創紀錄的65.6億美元的收入來自固定收益、外匯和大宗商品業務。

  市場的動盪和競爭對手的蟄伏造就了巨大的買賣價差﹐也將業務推給了高盛等仍在運營的公司之中。

  就像富國銀行預告顯示的一樣﹐高盛同行其它機構的情況并不完美。創造70%淨收入的是固定收益、外匯和商品業務。此外﹐高盛的風險價值指標自去年11月份以來已上升了22%。高盛在交易中保持了它的風險偏好﹐並獲得了巨大利潤。對於不服氣的競爭對手來說﹐這種對比不太可能令人舒服。這些競爭對手同時也遭受著咨詢和資本市場業務疲軟的打擊。

  高盛先發制人的行動給同行帶來的明確但卻令人不快的影響之一﹐也是它決定提前公佈業績的原因:它可以因此開始發行50億美元股票﹐以幫助償還100億美元的問題資產救助資金﹐儘管高盛擁有約1,640億美元的“多餘流動性”。

  從中得到的教訓就是﹐儘管業績不俗﹐但經濟乃至金融領域仍面臨著壓力:如果你能籌集股本﹐就去籌集。此舉對該行業未來淨資產回報率的影響並不令人鼓舞。

  Liam Denning
 
高盛增資償還政府資金 能否藉此擺脫干預 重返榮耀?
2009/04/15 21:00 鉅亨網
 

【鉅亨網編譯許家華‧綜合外電】 美國第 5大銀行Goldman Sachs GS(US) ;高盛)周一 宣布第 1季財報,實現淨利潤16.6億美元,合每股收益 3.39美元,幾乎是市場預期的兩倍。因此,Goldman 趁 勢推出50億美元的增資計劃,以期盡快償還政府援助貸 款,換取更寬鬆的監管環境。

當前,華爾街銀行大多精簡資產負債表,冒險投資 也心不甘情不願,銀行也都大砍薪資酬庸,在這樣的環 境下,Goldman的舉動顯得格外突出。

資本管理公司Optique Capital Management分析師 Bill Fitzpatrick表示:「Goldman 想回到過去的時光 ,回到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的運作模式,重溫他們最拿手 的危機投資,不讓政府干預運作模式。」

數周前,該銀行執行長 Lloyd Blankfein坦承:「 金融業犯了許多錯誤。」此語猶言在耳,現在 Goldman 竟又想回到過去的操作模式,方針突然轉變令人訝異。

Goldman 否認銀行會為爭取更大獲利而過度投資。 該銀行發言人 Lucas van Praag聲明,銀行第 1季「大 多數」的風險投資都是為了促進客戶交易,而非砸錢下 賭,他並表示銀行目前背負沉重壓力,有責任促使金融 市場開放和流通。

部份分析師認同上述論點,表示 Goldman在收購和 出售客戶資產的領域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因為其他 競爭對手目前在此領域表現較差。

但對許多投資者而言,第 1季資產擴增5%,加上風 險價值暴增,顯露出 Goldman可能使用超出自身資金在 交易。

不願具名的避險基金經理人表示:「我從來沒看過 Goldman的風險價值數據這麼高,即使是2006年景氣正 好的時候也沒看過。若說他們沒有過度冒險,那才真的 嚇到我。」

據 Goldman表示,銀行可用以收購資產的資金約 1640億美元,對許多投資者而言,這代表該銀行仍有意 願使用自己的資金,以收購資產。

倘若所言屬實,監管人員將出面阻止。該銀行坐擁 近 1兆美元資產,且去年 9月起轉型為控股銀行,而非 投資銀行,這代表該銀行必須面臨政府更廣面的監控, 特別是當銀行欲進行風險投資的時候。

諮詢研究公司 Federal Financial Analytics的合 夥經理人Karen Shaw Petrou 表示:「只要他們的賭注 下對了,監管人員還沒察覺,那他們就不必做任何改變 ,但是監管人員遲早會把他們揪出來的。」

Goldman 一直都是風險投資的佼佼者,即使在金融 動盪不安的時期也不例外,當2001年 911事件發生後, 該銀行位於倫敦的交易所開始收購風險資產,並購買政 府債券,這些策略都帶給他們豐厚的獲利。

2006年稍晚與2007年年初,美國房產危機引爆, Goldman大規模進行相關交易,使該公司成為2007年少 數持續獲利且2008年第 1季獲利的銀行之一。

但是,危機詭譎,變幻莫測,就連最機警的風險投 資人也難提防。Goldman去年 11月首度以上市公司身分 嚐到單季虧損的滋味,12月又大筆減記不良資產,包含 8.5億美元的貸款,債務人為 1月聲請破產的化學公司 LyondellBasell。

萬一 Goldman的風險投資出了差錯,那將置身更廣 大的風險之中。2001年11月稍晚,Goldman 在其資產負 債表上擁有3122億美元的資產,到2009年 3月時,已有 9250億美元了。到了去年9月,Goldman通過核准,轉型 變為美國銀行體系其中之一,這代表對 Goldman穩定性 的疑問,恐動搖外界對存款機構的安全信心。

美國財政部長Timothy Geithner上個月在國會上表 示,現在起必須針對金融體系上佔有重要地位的企業, 進行更多的管理審查。他建議成立單一的監管機構研究 公司,專門查看對金融體系至關重要的企業,他表示: 「我們必須針對金融企業,加強流動性和更嚴格的信貸 風險管理。」

Karen Shaw Petrou 表示:「自營交易無法順利套 用這樣的模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法意PHIGROUP 的頭像
    法意PHIGROUP

    法意PHIGROUP

    法意PHI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