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路流傳
大陸期貨又有新的品種要上市,那是個至少比指數期貨大3倍的市場。(註:滬深300指數期貨目前的交易量每日50萬口,相當於台指期每日100萬口的成交量)過去有做過美國公債期貨的人都知道,由於穩定配息再加上降息,美國公債至少走了10年以上的多頭。大陸的基準利率尚高,有很大的降息空間。這個品種,將會非常火紅。國債期貨,已經於2012年2月13日開始仿真交易。距離開放真實交易的時間也不遠了。(如參考新聞一)

據我所知,台灣許多交易量大的VIP室大戶,有一半在下大陸的期貨。我曾經說過,現在去大陸交易新金融商品的時機,就相當於15年前去大陸開工廠的台商。大陸的金融市場,也會逐漸學習當初的台灣,慢慢向國際開放。如此的浪潮,交易者怎麽能缺席?

分析過去所有的致富的人,他們通常都不是那個行業的第一個先行者。太早進入市場的先行者都會陣亡。能夠成功的人,通常都是搭上所謂「第一波」的人。

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而這個時勢,正在來臨。

我不是在強調大陸好、台灣壞。但這卻是所有在外地工作的人的認知,台灣的環境的確是封閉的。雖然我們仍然熱愛這片土地和這群善良的人們。但,門,的確是逐漸在關上的。許多金融業的商機,規定只能大型金融業才能做。但只要出了台灣,不管是在香港、新加坡、上海都不會限制太多。

和大陸金融業的主管交手讓我們很感慨,他們都是三十出頭歲的年輕人,却可以掌管幾百個人。對於年輕人的開放,這個現象不只在上海,新加坡、香港也一樣。在我們的盟友之中,程式交易叫阿程團隊最能體會:
http://www.wretch.cc/blog/trading16888

只有把交易市場拓展到新的領域,投資的績效才有可能真正的穩定。

舒適圈 (comfort Zone),意思是形容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裏,在圈內有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我們感到很輕鬆自在。「舒適圈理論」說到:人長久待在舒服的環境下,會因爲生活安逸而不想動腦筋。實際的證明是人類學的論文,學者一致性的指出,當人類的環境趨向舒適時,人類的大腦就有縮小的趨勢。但人類偏向於滅絕時,腦容量卻有擴大的趨勢。人類史上最偉大的文藝復興,即誕生於巨大的災難之後。文藝復興前歐洲的黑死病,奪走了2500萬條人命,相當於歐洲的1/3人口。當家人們死於黑死病,當神父、主教也紛紛死於黑死病。巨大的災難讓人類第一次不再相信神,科學和醫學也開始了巨大的發展。

如果我們自己不走出舒適圈,要進步只能等待巨大的災難來臨。如果是為了進步,那麼我們沒有選擇,我們只能走出去。

但走出去的人,都會和我們有一樣的感覺:

「海闊天空」





參考新聞一:
國債期貨重新交易在即

2012年2月13日,國債期貨仿真交易登陸上海金融期貨交易所,禁封17年之久的國債期貨重“箭在弦上”。
國債期貨重在即
雖然證監會幷未拿出國債期貨重的“時間表”,但隨著國債期貨仿真交易開始測試,國債期貨重呼之欲出。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中金所)國債期貨仿真交易測試2月13日動,參與仿真交易的試點機構類型擬包括東證期貨、海通期貨、南華期貨、永安期貨、國泰君安期貨、廣發期貨六家期貨公司,兩家證券公司及兩家商業銀行三類,共十家。隨後,將分批次發展銀行、證券、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參與。
仿真交易選擇的是面額爲100萬元,票面利率爲3%的五年期名義標準國債爲合約標的。參與一手合約只需3萬元資金,1萬元保證金即可撬動33萬元合約價值的國債期貨。而這明顯高於股指期貨約5倍多的杠杆率,就參與門檻來看適合更多的投資者。
雖然國債期貨吸引了無數個人投資者對這一金融工具報以較大的熱忱。但是,依規定,個人投資者暫且不能參與仿真交易。個人投資者參與交易的唯一辦法就是試點機構的員工申請賬戶後交由個人交易者交易。
目前,市場的判斷則是,雖然開了國債期貨的仿真測試,但幷不代表國債期貨馬上重,必須經過技術儲備、技術檢驗、逐步放開市場、完全對外開放四個階段,這至少需要半年。
一位證交易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先“仿真”是爲了對相關的合約規則、交易細則、結算細則、風控管理辦法等作出相應的調整,尚處于“技術儲備”階段。隨後,才會逐步向其他機構放開,最後才會考慮向個人投資者放開。期貨業專家、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仿真”交易的意義在于檢驗産品、檢驗規則和檢驗系統,幷且能够借仿真交易來培育成熟的投資者。
但中期研究院副院長王紅英則認為,國債期貨的“預備期”有可能比當初的股指期貨更長。
據瞭解,中金所早在2006年10月30日就已開始股指期貨仿真交易,但其完成滬深300指數期貨的合約設計、規則制定、股指期貨挂盤交易的各項技術系統建設以及開展大量的投資者教育工作,前後耗時逾三年。直到2010年4月滬深300股指期貨才宣告正式掛牌上市,此後市場還準備了近三個月的時間。
風控應不忘前車之鑒
國債期貨之所以如此受歡迎,主要是因爲它能够幫助投資者規避利率風險,在利率波動比較頻繁的當前,國債期貨的推出很“應景”。但本著風險優先的投資原則,如何進行風險控制成爲業界關注的焦點,也讓塵封已久的“327”事件再度回歸公衆視野。
國債期貨最早產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美國,1992年登陸中國上海證券交易所,僅對機構投資者開放,但交易並不活躍。1993年開始向個人投資者開放,逐步開始高速發展。到1994年,國債期貨的交易額達到了1.9萬億。市場火爆,投機氣焰旺盛,最終于1995年2月發生了“327國債”事件,雖然監管部門三令五申整頓國債期貨交易市場,但幷未有效抑制投機,三個月後再度爆發“319”事件,隨後,國債期貨被禁封。
“327國債”事件至今令人存有餘悸,“327” 是“92(3)國債06月交收”國債期貨合約的代號,對應1992年發行1995年6月到期兌付的三年期國庫券,如果不計保值和貼息,到期本息之和為128.5元。
1995年初,國債期貨的一個最大的懸念是“327”是否會加息,市場普遍認為“327”利率過低,有消息傳言財政部將加息,但萬國證券並不這樣認為,其總經理,有中國證券教父之稱的管金生預測利率不會上調,最終會以132元的價格成交,因此當市價在147~148元波動的時候,萬國證券聯合遼寧國發集團,成爲了市場空頭主力。
2月23日財政部提高“327”利率,以148.50元兌付,與萬國證券判斷相左。隨後,“327”的市價一路上漲,當日中午衝高到151.3元,比前一日上漲3元多。
此時,盟友遼寧國發集團迅速平倉轉爲做多,萬國證券面臨60億元人民幣巨額虧損壓力,但爲了維護自身利益,在收盤前8分鐘,管金生大舉透支賣出國債期貨,做空國債,將“327”價格打到147.40元,令當日開盤的多方全部爆倉。
2月23日晚上10點,上交所在經過緊急會議後宣佈23日16時22分13秒之後的所有交易是异常的無效的,經調整當日國債成交額爲5,400億元,當日327品種的收盤價為違規前最後簽訂的一筆交易價格151.30元。萬國證券虧損56億人民幣,瀕臨破產。
國家監察部、中國證監會等部門認爲這起震驚中外的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上海證交所對市場存在過度投機帶來的風險估計嚴重不足,交易規則不完善,風險控制滯後,監管不嚴。
當年5月,上海國債期貨交易市場“319”品種發生了與“327國債”事件操作手法極為相似的國債期貨事件,此後一個星期,中國證監會宣佈暫停國債期貨交易。
中國的國債期貨交易在歷時404個交易日後,以失敗而告終。
國債期貨回歸具備條件
在國外,以國債期貨爲代表的利率期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够幫助投資人規避利率波動風險,在國內,目前只有股指期貨這一個金融期貨交易品種,投資者選擇太少。17年過去了,國內外經濟環境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前中國的資本環境,已經爲國債期貨重出江湖準備好了條件。
業界對國債期貨的回歸態度樂觀。申銀萬國預計,國債期貨推出後具有很大的交易空間,預計運行成熟後國債期貨日均的交易額爲1,000-1,500億元,預計全年市場交易總額為25~36萬億元,給期貨行業額外貢獻的傭金收入爲15~21億元,佔期貨行業總收入的15~20%。
仿真交易的推出也不負衆望。推出第二天,沉寂已久的期貨概念股發威。這足以說明投資者對17年前國債期貨的留戀,以及對重國債期貨的期望。而在業內人士看來,當前中國已具備迎接國債期貨回歸的條件。
數據顯示,1995年,國債發行總量只有1,000億元,並且75%不能上市流通,可供交割的國債現券數量遠小于國債期貨的交易規模,市場投機氣氛濃厚,透支、超倉、內幕交易、惡意操縱等現象十分嚴重。但近年來,中國的債券市場規模高速擴張,截止2011年末,國債餘額達7.7萬億元,是1995年底的20餘倍,並且可流通比例近幾年均超過85%,市場容量較1995年大幅增加。
除了“量”的增長,國債的品種也日趨豐富和優化,期限結構也趨于合理,從最短期三個月到最長期50年,這些品種能夠滿足投資者不同時間的投資需求。
除此之外,法律法規、監管體系、風險控制能力、監管體系和投資者經過17年的成長都已相對成熟。
東證期貨總經理黨劍認爲,按照以前的期貨交易制度,沒有保證金也能下單,交易所對每筆下單幷不即時監控。如今,期貨市場對每筆交易有嚴格的保證金要求,交易異動被即時監控。
目前,期貨市場已經建立起證監會、證監會派出機構、交易所、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和期貨業協會“五位一體”的風險控制體系。
華證期貨總經理助理兼首席分析師吳朝清則認爲,已經運行了近兩年的股指期貨爲股市規避系統性風險提供了高效的風險管理工具,目前,波動性較國債期貨更大的股指期貨也幷沒發生風險事件,這將爲國債期貨提供風險控制經驗。
胡俞越認爲,儘管當前市場條件具備,但仍不能輕視風險,因此也會設立准入門檻,會有投資者適當性制度。
業界擔憂流動性
除了風險控制,業界最爲擔憂的便是國債期貨的流動性和活躍度。
一些機構反映,目前,持有大量債券現貨的多爲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出于對持有現券保值避險的目的,這些機構可能會進行空頭套保,是天然的空頭。相反,多頭更多為中小投資者,雙方力量或較為懸殊。
據瞭解,目前機構投資者幷不看重國債的相對收益,機構交易賬戶中的現券占總量的10%都不到,很少低買高賣。廣東金融學院資本市場研究所所長管同偉指出,在國際上,金融資源向大型金融機構集中是普遍現象。以美國為例,國債持有機構相對集中,但這並未影響到美國國債期貨市場的發展。只要交易規則的制定完善,監管同步跟進,市場快速接受,機構便能够提升入市的速度。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目前的利率尚未市場化,管制嚴、波動小,限制了投資者的避險需求。仿若商品期貨市場中的小麥品種,因爲沒有市場化,所以交投一直不是很活躍。
“利率市場化不是國債期貨的條件。相反,國債期貨的推出將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進程,爲市場化提供風險規避工具。”胡俞越幷不認同活躍度不高的觀點。
17年前,同樣是在利率未市場化的背景下,國債期貨的交易火爆,交投十分活躍,往往是一兩個主力品種的成交額就超過了滬深股市所有股票的狀况。很多投資者甚至不買股票,集中精力操作國債期貨,形成了資本市場“一花獨放”的局面。
(摘自《經濟導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法意PHIGROUP 的頭像
    法意PHIGROUP

    法意PHIGROUP

    法意PHI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