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307277548  

在全球已開發國家的人口結構邁入老年化的時間轉折點,自2010年起,已揭開經濟衰退年代的序幕,我們即將面對「人口變遷大地震」的事實。



影響全球經濟的因素有很多,包含地緣政治、糧食、原物料,以及原油、國家民族性、軍事與國家戰略,甚至是如同小說劇情般的邪惡銀行家陰謀……但這些都只侷限於區域市場,或者是數十年到一百年內的短期影響因素,並非貫穿全球經濟市場變化的主軸理論。

1776年,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所提出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以市場「供給」與「需求」的規則,解釋人類經濟活動的動機與運作方式。屠夫、釀酒人、麵包師傅提供我們食品,是為了從「我們這一端」得到回報,而謀求個人利益,使自己的需要獲得滿足。每個人在經濟生活中,通常不會考慮「自己對社會」有多少經濟效益,人們盤算的是自己能得到多少好處。

《國富論》是工業革命後兩百多年來,最能符合邏輯,並解釋人類經濟現象的主軸理論。在市場經濟中,人們的自然交易,將會創造出更高效率的資源配置模式,並有利於促進市場經濟,創造更高水準的收入。

《自主投資之鑰》的作者Joe認為,市場上最關鍵的「看不見的手」,就在於整體人類的壽命循環,也就是「人口結構」的概念。人口架構的變化,一直影響著人類的各種生活情況與經濟行為。重點在於,經濟,是由市場的「供需狀況」決定的;而決定供需變化的,則是人類數量和年齡的變化。

回顧「生產力」大躍進的二部曲
工業革命以前,地區的人口數量,決定了該區「經濟生產力」的上限。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人眾兵強是國家強盛的根本,農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發展農業才能獲得足夠的糧食,促進人口增加。這是中國和印度在17 世紀以前,經濟生產力領先全球的主因──人口眾多、以農立國。

1765年,瓦特(James Watt)發明蒸汽機,造就人類第一次工業革命。19 世紀,電力和內燃機所帶來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讓英國、美國、西歐各國與東亞的日本,每位國民的人均生產力開始大幅上升。

20世紀初,亨利福特(Henry Ford)將「裝配線」的概念運用至汽車工廠,讓工廠工人只要「專注處理單一步驟的工作」,最後再串聯每個步驟,做成產品,而不再讓工人從頭到尾做完所有步驟。從此以後,「工業量產」(Mass Production)開始在世界各地傳開,並且應用在製作各種商品上,最後甚至連服務業也引進分工量產的概念。在20世紀時,已開發國家的工業生產力開始大躍進,人類的生產力達到有史以來的巔峰。

消費人口將主導全球經濟變化
「供給和需求」是主導整個貿易主客的關鍵。拜科學家的努力貢獻,人類在近兩百年內,有三項關鍵性的發明──第一個是蒸汽機,第二個是裝配線技術,讓人類的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第三個是電腦在工業上的應用,大幅提升商品的供給效率,商品生產的速度逐漸超越商品消耗的速度後,大大顛覆「擁有商品就能掌握價格決定權」(議價權)的情況。購買商品的人才是老大,製造商品的人只能淪為接受者,失去議價的權力。

既然商品生產的速度加快,科技越來越進步,最後能主導全球經濟發展的關鍵,就取決於商品消費者,意即消費者數量、單一消費者的消耗量。若仔細分析未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已開發國家的人口結構變化、國民的平均年齡變化,「人口結構的演變」已預言21世紀的未來經濟,當全球總人口的長期趨勢轉為減少時,若商品生產速度不減,但人類消費速度減緩,如此長期供給過剩的情況,將會導致全球經濟出現一波大蕭條……

2013年後,全球經濟會何去何從?
只要了解全球經濟動向,你就能掌握先機!
更多趨勢分析,請見《自主投資之鑰:從古今全球經濟看見投資策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法意PHI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