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同意納稅人不應承擔倒閉銀行的救助成本;將這些損失轉嫁給債權人亦不合規;為防止引起恐慌,儲戶大多也能全身而退——因而賽普勒斯銀行損害無保障儲戶利益的想法讓管理者感到焦慮;衍生品交易者的財產大都能保全、優先債權持有人同樣受到保護。(儘管2018年將發佈的保障金會扭轉這局面)


但也有一個比較狙擊容易的目標。銀行次級債的持有人在資本結構上僅高於股東:他們賠錢也不得抱怨。愛爾蘭的次級債持有人就遭受了損失;西班牙銀行Bankia短期內也有可能會讓初級債權人損失慘痛;賽普勒斯的局勢也不會好到哪。

境況最慘的當屬荷蘭銀行SNS Reaal的次級債持有人。上月該行已被國有化。政府徹底沒收了這些債券——不僅損害了投資人的利益,還禁止他們通過信用違約互換(CDS)索償。信用違約互換在違約發生時本可起到保險性作用,但這些債券持有人手上卻沒有債券用的索償。

但全部這些壞消息都沒影響投資人對初級銀行債的熱情,從次級銀行債市場內CDS的價格也看得出他們熱情幾乎不受影響(如圖)。對於新債務工具——或有資本債券的需求同樣旺盛。該工具可轉為股票或在發行人資本不足時得到兌現。瑞士再保險公司本月成為CoCos的首家發行銀行,巴克萊、瑞銀和其他銀行緊隨其後。蘇格蘭皇家銀行可能很快也要加入此列。

這種泰然自若可謂喜憂並存。懷疑論者視之為自滿的表現。花旗集團的Matt King認為,“投資者孤立的看待每一次損失,不考慮它們之間的聯繫。對收益的索求表明投資人盡力搜刮力所能及範圍內的所有利潤。亞洲散戶投資者對CoCos也非常買帳——這使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有多少盡職調查還在繼續。

爭論中的另一觀點是,隨著銀行將資產負債表做得好看他們的風險也將降低——歐元區危機就明顯減輕了。有充足的資本保障投資人不受損失後,初級債持有人的風險才能兌現。“違約的風險降低,違約後遭受的損失增大”,巴克萊銀行的Mark Geller如此形容。監管者倒是兩種都不在意:若銀行陷入麻煩,則次級債所有人的利益將受損。遭受的損失越多,越好~

文章來源:ECO中文網獨家授權
原文出處:經濟學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法意PHI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