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500剛跌破頭肩底頸線,50日均線和200日均線都向下。7-10年期債券ETF價格持續創新高。當股市和債市作出不同的反應,我還是會選擇債市。美、英、歐、日殖利率都創下新低,通縮疑慮上升。



上圖為2年期殖利率走勢圖

上圖為10年債走勢圖,日本殖利率比金融風暴時候還要低,美國則是創下09年5月以來的新低。


上圖是美國和日本十年與二年期殖利率的利差,近期有偏向平坦的走勢。除非利差變負,才會出現大利空,不用過度擔憂。(殖利率曲線可見正宗多空)

相關新聞報導
已開發國家面臨通縮隱憂
2010-06-12 工商時報 【記者蕭麗君/綜合外電報導】
     華爾街日報周五報導,在歐洲財政危機所引發的金融市場動盪持續數周之後,全球已開發經濟體再度浮現通貨緊縮隱憂。

     這情況在歐洲尤為明顯,當地決策官員在經濟復甦尚未穩定前,背負降低龐大赤字的壓力。為刪減赤字所進行的削減開支與增稅,可能扼殺經濟成長動能,並進而引發通縮風險。

     官員之所以對通縮避之唯恐不及,是它一旦發生就難以停止。由於美國與其他歐洲國家的利率已經幾近零,所以決策者無法用降息這個傳統工具來刺激成長與遏止通縮。

     以愛爾蘭為例,嚴苛的財政緊縮,讓它已經籠罩在通縮陰影中。該國5月份消費物價年減1.1%。

     對美國而言,雖然通縮的威脅依然遙遠,但經濟學家開始預警,如果復甦搖搖欲墜,通縮危機將會增加。

     通縮警訊可從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看出來,該指標公債殖利率已從4月初的近4%降至約3.3%。如果市場對通貨膨脹憂心減退,殖利率則會下降,反之則上升。

     歐美決策者在過去10年不敢對通縮危機掉以輕心。聯準會的低利率政策,有部分原因就是用來避免通縮的發生。至今通縮除了日本外,尚未在其他大型經濟體發生。

     不過對通縮的不安,還是部分官員的談話中出現。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市場部門負責人薩克表示,美國官員必須留心通貨膨脹過度下降的風險。他強調,通膨風險分為2種,上檔與下檔。

     儘管美國經濟復甦,但聯準會一直沒有調升目前在接近零水準的利率,主因之一就在於通膨溫和。美國5月份消費物價年增2.2%。如果扣除波動性較高的食品與能源項目,該月消費物價只微增0.9%,為1966年來最小增幅。


【經濟日報╱克魯曼】 2010.06.29 02:27 am
 
 
衰退常見,蕭條罕有。據我所知,只有兩個時期出現所謂的「蕭條」:1873年大恐慌之後的通縮及動盪,以及1929至1931年金融危機後的嚴重失業。

19世紀的「長期蕭條」與20世紀的「大蕭條」都不是不間斷的經濟衰退時期。相反的,兩者均曾出現經濟成長的時期,然而這些改善不僅不足以彌補最初衰退所造成的傷害,而且繼以復歸故態。我擔心,我們已經進入第三次蕭條的初步階段。它類似「長期蕭條」的程度可能大於更嚴重的「大蕭條」,然而它對全球經濟,尤其是無數失業者產生的衝擊必然極為可觀。

政策失敗是第三次蕭條的主要特徵。各國政府最在意通膨,實則真正的威脅是通縮。各國政府一再強調撙節的必要,真正的問題卻是支出不足。

在2008及2009年,我們好像已經記取歷史的教訓。與面臨金融危機時,動輒調高利率的前人不同,當前的聯準會及歐洲央行領導人相繼降息,並以具體措施支撐信貸市場。與在經濟衰退時,試圖平衡預算的歷屆政府不同的是,當今的各國政府允許赤字增加。比較妥當的政策協助全世界避免徹底瓦解:金融危機引發的衰退已於去年夏天結束。

然而未來的歷史學家會說,這不是第三次蕭條的結束,正如1933年開始的企業止跌回升並不是大蕭條的結束一般。畢竟失業,尤其是長期失業的局面仍然極為嚴重,而且迄未出現迅速好轉的跡象。美國與歐洲正逐步跌入日本式的通縮陷阱。

面對如此險惡的局面,讀者可能預期決策者明白,政府仍未採取可促進復甦的足夠措施。實則不然。過去幾個月間,匯率穩定的貨幣與平衡預算的傳統觀念出現驚人的抬頭趨勢。

在歐洲,舊宗教捲土重來的現象最明顯。歐洲官員似乎自胡佛的多次演說中歸納他們的論點,並認為加稅與削減支出有助於強化企業的信心,進而造就經濟擴張。然而實際上,美國的表現並不是特別突出。聯準會似乎對通縮的風險了然於心,但對因應這些可能風險卻等於零。歐巴馬政府明白時機未成熟時,倉促祭出財政緊縮壓施的風險,然而由於國會共和黨人與保守派民主黨人不願意為各州政府提供額外協助,以致緊縮還是無法避免,形式是州政府與地方政府縮減預算。

為何出現政策錯誤轉彎的局面?強硬派人士經常以希臘及部分歐洲邊緣國家面臨的棘手難題證明自己的所作所為絕對正確。的確,債券投資人己經轉向背負龐大赤字的各國政府。然而並無任何具體證據可以證明,經濟蕭條下的短期財政緊縮措施可以安撫投資人。正好相反:希臘同意採取嚴厲的緊縮措施,最後卻發現,它的風險利差進一步擴大。愛爾蘭曾經大砍公共開支,市場卻認為,它的風險比不願服用強硬派所提處方的西班牙更嚴重。

局面幾乎有如金融市場明白決策者不明白的道理:長期的財政責任誠然重要,蕭條時期撙節開支卻足以導致蕭條更嚴重,並奠定通縮的基礎,最終將以失敗收場。換言之,我認為這與體認希臘的情勢無關,也和削減赤字與刺激就業孰輕孰重無關,而是與理性分析毫無關聯的傳統觀念的勝利。(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陳世欽譯)

 
中國時報【林上祚/台北報導】

儘管全球經濟逐步走出衰退陰影,但通縮危機卻持續籠罩,根據經濟學人雜誌報導,今年一到四月,美國核心消費者物價僅微幅上漲0.9%,創下40年來新低,歐元區僅上漲0.7%,日本核心物價跌幅更高達1.5%,歐美日若發生通縮,將危及新興市場國家經濟成長。

全球經濟,接下來到底將走向通膨還是通縮,目前眾說紛紜,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已開發國家的通縮危機,至今仍揮之不去,不僅各國公債殖利率曲線,持續呈現負斜率,黃金價格的持續上漲,也反映出投資人對通縮的擔憂。

經濟學人雜誌針對50位經濟學家所做的問卷調查顯示,經濟學家們認為已開發國家陷入通貨緊縮,是短期最大風險。

已開發國家通貨緊縮成隱憂

事實上,歐美日三大經濟體,在金融風暴期間,聯手進行降息,目前利率都已逼近零,三大經濟體的核心物價指數,也已逼近零,甚至是負值,顯示通縮危機在已開發國家並非空穴來風。

另外其他相關指標,例如銀行體系的授信餘額、失業率,也明顯抑制物價上漲,最近南歐國家陷入債信危機,政府負債餘額偏高的國家,紛紛祭出刪減財政赤字政策,這些政策都將不利於物價上揚。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已沒有其他牽引物價下挫的經濟變數。

一旦一個經濟體進入通縮,民眾消費意願(尤其是耐久財)將持續下降,民間消費衰退將使經濟進入惡性循環,在負債餘額較高的國家,通縮的發生將加重政府與民眾負擔,從日本經驗也顯示,通縮比通膨更難解決。

經濟學人指出,通縮的發生,往往伴隨資金的外逃,如果歐洲各國持續縮減政府支出,歐洲資金可能會轉往開發中國家,尋找高報酬率的投資機會。

熱錢轉入 新興國家面臨難題

已開發國家資金轉進新興國家,將使得新興國家熱錢問題更加嚴重,根據經濟學人報導,全球25個主要新興經濟體,有三分之二實質利率為負(名目利率扣掉供貨膨脹率),熱錢的湧入將使新興經濟體物價上漲現象,更難以抑制。

儘管中國、巴西、馬來西亞等國家,已開始進行升息,但中國因為採取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升息的效果相對較低,其他匯率相對浮動的國家,升息結果可能會導致該國貨幣大幅升值。

當然新興國家貨幣的升值,是平衡全球經濟的必要手段,但從過去經驗顯示,升值不見得是萬靈丹。

新興國家比起已開發國家,也較容易因資產泡沫導致經濟危機,經濟學人擔心,歐美日等經濟體今日的通縮,很可能引發新興國家明日危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法意PHI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