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考考大家一個問題:
科斯托蘭尼說,沒有錢的人必須投機。
你遇到了一個大好的機會。
你認識了一個市場的主力,你確定他很有錢,也很有影響力。他告訴你一支明牌,預計要從10元拉到50元。

第一個問題:你的存款有10萬元,你會投多少錢?

第二個問題:你的存款有1000萬元,你會投多少錢?

第三個問題:
假設你用這1000萬賺了1000萬元,也就是說你的財產變成了2000萬。下次這個人再跟你報明牌時,你會投多少錢?

第四個問題:假設你的銀行存款本來就是2000萬。上次他跟你報了名牌,你沒有跟單,這次你想跟單,你會投多少錢?

我猜第一題,大部份的人會全押。第二題則是留下保命錢後全押。第三題會把賺來的錢全押。第四題同第二題留下保命錢後全押。

為什麼下注的錢比例不同呢?造成這些決策的背後原因是什麼?


我們先看一個經典案例:

我們來看看下面的問題,你會怎樣選擇呢?

  今晚國家音樂廳將演奏一場你期盼已久的音樂會,票價很高,一張需要3,000元,不過你早已決定去觀賞,並且在幾天前就已經買了票。吃過晚餐,你興致沖沖地準備出門,卻發現門票不見了,心想一定是在路上不小心弄丟了。焦急的你要想聽這場音樂會只能再重新掏一次腰包,你心裡正在掙扎,該不該跑到國家音樂廳再花3,000元買一張門票聽這場音樂會?請勾出你的決定:

 □買               □不買

  同樣是一場你夢寐以求的音樂會,你打算去聽,票價依然是3,000元。但是這次你沒有提前買票,打算直接到國家音樂廳再買。剛要從家裡出發的時候,你發現你把剛剛買的一張價值3,000元的SOGO禮券給弄丟了。這個時候,你還會不會花3,000元去買這場音樂會的門票呢?請勾出你的決定:

 □買               □不買

  實驗證明,大多數人在第一種情況下都會選擇不再去國家音樂廳買音樂會的票,而在第二種情況下他們選擇仍舊去欣賞音樂會。你的選擇是不是也和他們一樣呢?客觀而論,這兩種情況是沒有區別的,是等價的:在你願意花3,000元去欣賞音樂會的前提下,你面臨的都是損失價值3,000元的物品,然後你需要選擇是否再花3,000元去欣賞音樂會。只不過在兩種情況下你的損失形式不同:在第一種情況下,你是因為丟了一張門票而損失了3,000元;而在第二種情況下,你是因為丟了3,000元的禮券而損失了3,000元。同樣是損失了價值3,000元的東西,為什麼你選擇是否去聽音樂會的決定會截然相反呢?那正是心理帳戶所帶來的陷阱。

心理帳戶和經濟學意義上的帳戶在概念上最大的不同是:從經濟學的意義上來說,每1塊錢都是可以替代的,不管你是撿來的1塊錢,還是你賺來的1塊錢,結果都是一樣的,你都多了1塊錢;同樣,你丟掉的1塊錢和你用掉的1塊錢也是一樣的,你都少了1塊錢。以上述的問題為例,你丟了3,000元的禮券,你可以掏錢買音樂會的門票;同樣,丟了3,000元的音樂會門票,你仍舊可以再買一張門票。你應該和在自己丟了3,000元禮券的情形下做出同樣的決定。從經濟學的意義上來講,不管是丟錢還是丟票,人們的行為應該是完全相同的。但是,由於受到心理帳戶的影響,人們對待這兩種問題的態度就截然不同。

那麼心理帳戶究竟是如何影響你的呢?假如,在你的心裡有一個娛樂帳戶,還有一個購物帳戶。星期一你購買了3,000元的音樂會門票,你的娛樂帳戶中便少了3,000元,換取了一張音樂會的票。而你買了3,000元的禮券,是從你的購物帳戶中扣除了3,000元,因而擁有了3,000元的禮券。禮券弄丟了,在心理帳戶中這是購物帳戶上的損失,和娛樂帳戶並沒有關連。你決定是否要去聽音樂會僅僅是3,000元和音樂會的價值之間的平衡。但是如果你把那張3,000元的門票弄丟了,這就是娛樂帳戶上的損失了,你要聽音樂會就必須再從娛樂帳戶中支出3,000元,也就是說,為了聽這場音樂會,你要用娛樂帳戶中的兩個3,000元去換。在這種情況下,你就可能放棄這場音樂會了。

這就是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理查.泰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的概念:個人和家庭在進行評估、追溯經濟活動時有一系列認知上的反應,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人們的腦海裡有一種心理帳戶,把實際上客觀等價的支出或者收益在心理上劃分到不同的帳戶中。

Ok,最後說一下我的看法。

在法意重覆了一百次,你最大能冒的險就是你總資產的2%。但事實上,錢少的人總會有個想法,先讓我押一把吧?等我賺到了,我就收手,像巴菲特一樣,當個價值型的投資人,領領股利就好了。

於是心理帳目會分成兩項,一項是「可以冒險的錢」,「一項是不能冒險的錢」。當你錢少的時候。你會覺得反正再賺就好了,一年後,等我存了錢,又是一條好漢。當你錢多的時間,你會覺得要守成,會把錢逐漸撥到「不能冒險的帳戶」。

同樣地,中樂透大獎的錢,人會自然地把它放在「可以冒險的帳戶」中。工作賺來的錢,會放在「不能冒險的帳戶」,應該要一點一滴好好珍惜。所以你對待同樣的金額的錢時,態度就會不一樣。

這會出現很奇怪的現象:如果你要買一台新車,你要花哪個帳戶的錢?這會產生邏輯上的矛盾。

應該把全部的錢歸到同一個帳戶,然後限定整個帳戶能冒多少%的風險才是。

如果是我,只有10萬,我會認為我最大能冒的險還是只有2%。也就是2000元。投資,要追求的報酬率,就要用%思考,而不是用金額思考。如果10萬的交易成本太高,沒辦法做任何交易,就應該在本業賺到錢再來投資。而不是全押。

台指期的交易,能使用的槓桿極限是3倍。一但超過,風險就會急速增加。槓桿到達5倍,就幾乎是自取滅亡。

新手最大的問題,就是重倉交易,即使只有10萬做一口,乍看之下似乎風險不大,但我卻認為這和100萬做10口的風險是一樣的。



交易心理學-延伸閱讀
2009.08.14 心理:為什麼新手容易暴倉?2/Job-心理帳戶
2009.08.13 心理:為什麼新手容易暴倉?1/Job-資金控管的重要警惕-中國期貨富豪一夜破產的啟示
2009.07.24 克服心魔3/Job-操作生涯不是夢 
2009.07.17 克服心魔2/Job-失敗的主因:習得性無助
2009.07.10 克服心魔/Job
2009.07.03 錯視圖/Job-駭客任務,藍色小藥丸還是紅色小藥丸?
2009.06.26 眼見?為憑/Job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法意PHI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