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並不是唯一一個利用金融危機照顧本國企業的國家,其刺激經濟方案中的貿易保護主義條款不過是全球金融危機不斷深化以後,自由貿易準則在世界範圍內受到衝擊的一個縮影。

        早在2008年12月,西方的貿易保護主義者就拋出了西方企業產業回歸之說,希望向歐美已失去競爭力的“夕陽產業”提供保護,防止國內失業率進一步上升。最近一些歐洲國家也出現了保護主義苗頭,西班牙和英國都發生了保護本國工人就業、抵制外籍工人的事件,瑞典政府規定部分援助方案只擔保瑞典產品等。與此同時,一些發展中國家也相繼出臺了旨在保護國內產業和促進出口的政策。2009年2月4日,哈薩克斯坦也宣佈本國貨幣對美元貶值25%,以保護其外匯和黃金儲備,增強該國製造業的競爭力。

  在世界各國紛紛採取保護主義措施同時,世界貿易組織的多邊談判也陷入僵局。在2009年2月1日閉幕的達沃斯論壇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部長在農產品、勞工和環境標準上的談判依然毫無進展,令完成多哈回合談判的願景顯得遙不可及。 

  世界範圍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2009年1月末,世界主要國家相繼公佈了2008年第四季度GDP資料,其中美國、日本、德國和英國均出現了負增長,增長率分別為-3.8%、-12%、-6.8%和-5.9%。  由於在2008年第三季度經濟就已經出現負增長,因此這些國家實際上都陷入了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今年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將出現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首次全年負增長,降幅將達2%,遠大於該組織去年11月份預測的0.3%的降幅。

  經濟衰退導致失業人口大幅增加。美國勞工部2009年2月6日公佈的資料顯示,今年1月,美國非農業部門就業崗位減少59.8萬個,失業率飆升至7.6%,創16年來新高。同時,2008年大約有300萬人失去工作,失業人數創1945年來新高。歐盟統計局1月30日公佈的資料也顯示,歐元區去年12月份的失業率由前一個月的7.9%升至8.0%,遠高於2007年12月份的7.2%,為連續第九個月上升。同月,歐盟27國的失業率由前一個月的7.3%升至7.4%,遠高於2007年12月份的6.8%。歐盟統計局估計,歐盟去年12月份的總失業人口為1791萬,其中歐元區為1247萬,同比分別增加了166.5萬和139.7萬。

  受歐美經濟衰退的影響,在資本撤離和外需萎縮的衝擊下,新興市場MSCI指數已經由2008年初的110跌至目前的40,跌幅超過60%。受此影響,很多新興市場國家的外匯儲備積累趨勢出現逆轉。根據IIF(國際金融協會)的統計,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間,18個抽樣國家的月淨儲蓄額平均高達400億美元。然而,在2008年8月,卻出現約250億美元的淨額下降。韓國2008年末外匯儲備為2000億美元左右,同比減少600億美元。俄羅斯和巴西兩國的外匯儲備規模自2008年8月以來已分別減少了400億美元和120億美元。烏克蘭、印尼、巴基斯坦等較小的新興經濟體,2008年9月以來外匯儲備也分別減少了70億美元、60億美元和20億美元。由於對外資和外需依賴性較高,未來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將面臨嚴峻挑戰。

  IMF 1月28日預測,今年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增速也將從去年的6.3%猛降至3.3%,遠低於該組織去年11月份預測的5%的增速。由於全球性金融經濟危機造成各國經濟增長衰退與失業增加,為阻止經濟進一步停滯帶來的不利後果,各國紛紛出臺旨在刺激國內經濟和保護就業的措施,從而導致了世界範圍內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

  增加1000個工作機會,可能失去6.5萬個

  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世界經濟已經陷入困境,在全球消費者需求和企業投資下滑之際,如果各國又採取貿易保護政策,那必將會關閉經濟增長的另一個引擎,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災難。

  事實上,在1930年經濟大蕭條期間,就曾經出現了一輪妄想通過貿易保護主義阻止經濟惡化、推動經濟復蘇的浪潮。193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將2萬多種進口產品的關稅大幅提高。該法案實施後,美國的平均關稅率從38%提升至52%。不過,這一措施並沒有改善美國的貿易狀況和幫助美國恢復經濟。在隨後的短短幾個月中,英國、法國、加拿大、古巴、墨西哥、義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迅速作出報復性反應,大幅提高了各自的關稅水準。

  這場貿易戰的直接結果是,使主要大國的平均關稅率都在50%的水準以上,嚴重損害了正常的國際貿易活動,加劇了各國之間的經濟衝突。到1932年,全球貿易比1929年下降了25%,世界工業生產降幅達30%。發端於美國的世界性保護主義政策不僅沒有給各國帶來經濟復蘇,反而嚴重損害了各國經濟利益,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重要根源之一。

  和70多年前相比,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已具有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國際貿易更是長期扮演著全球增長的引擎。以商品貿易為例,二戰後的1948年,世界商品貿易總額僅為590億美元,到了1983年,商品貿易規模已經達到1.84萬億美元,30多年間增長30倍;進入2007年,全世界的商品貿易總額已經快速增長到13.62萬億美元,和1948年相比,世界貿易規模在戰後60年的時間裏增長了230倍,年均增長近4倍。

  世界貿易組織2008年全球貿易報告(World Trade Report 2008)分析認為,貿易增長和經濟發展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關係,由於自由貿易能夠促進專業化分工,帶來規模效益,因此自由貿易的快速發展帶動了世界經濟的不斷增長。由此不難看出,在貿易自由化、經濟全球化程度已經高度發達的今天,如果所有國家都以保護本國產業為名相互關閉貿易大門,其後果將比上世紀30年代更甚。

  就美國而言,自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在美國經濟中占到70%的個人消費已經萎縮,在2008年三、四季度,甚至成為拖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而在這一過程中,外需對美國經濟的貢獻率卻顯著增加,成為美國經濟復蘇的關鍵力量。

  因此,如果美國經濟刺激方案對外國公司關閉大門,只會導致外國政府同樣對美國公司關上大門,那麼美國經濟復蘇的步伐也會放緩。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2月3日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經濟刺激方案提出在進行公共建設專案中只使用美國製造的鋼鐵,這樣會為美國鋼鐵行業增加50萬公噸的產量需求,會為美國鋼鐵業增加1000多個工作機會。但如果其他國家也效仿美國,在公共建設專案中不使用美國製造的產品,那美國可能在其他領域失去約6.5萬個工作。

  應對“更隱蔽的貿易保護主義”
  儘管爆發全球性貿易保護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不可回避的問題是,各國採取的經濟拯救政策本身就是一種博弈。而在這種博弈中,每個國家都會選擇對本國有利的經濟政策。所以,儘管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不會重複1930年的錯誤,但也不會完全消除經濟政策中的保護主義色彩。

  在世界經濟衰退日益加深的情況下,美國政府很可能在避免明顯貿易戰的同時,走向一種更隱蔽的貿易保護主義。如今,非關稅壁壘全面取代了關稅壁壘,美國政府完全可以用更靈活的方式和更冠冕堂皇的理由對貿易順差國進行個別打擊。其中,品質安全、環保、人權狀況、匯率操縱、貿易傾銷等標準都可能成為保護政策的新手段。

  為了使這種新保護主義政策得以實施,同時又不招致外部壓力,美國的戰略夥伴和發達國家可能會獲得“豁免權”,而受害者很可能就是和美國經貿關係密切,但又對美國經濟過於依賴、處於競爭劣勢的新興市場國家。

  有鑒於此,在目前環境下,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應該注意減少自身對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的依賴,轉變靠外需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加大力度刺激內需。新興經濟體之間也應該加強彼此間的經貿合作,發展雙邊和區域貿易,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對於世界各國來說,阻止全球保護主義的唯一手段就是全球一致行動,共同推進國際經濟秩序的建立,改變目前世界經濟不平衡的發展模式,從制度上促進貿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實現世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貿易保護主義,將會關閉經濟增長的另一個引擎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日期:2009年02月13日 06:29 http://www.china-cbn.com
李建軍(作者單位: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法意PHI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